黃念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出來。針對這一要求,生物教學面對挑戰,傳統的生物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教學也是低效、不科學的。為了配合新課程改革的開展,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傳統生物教學方法的弊端日益顯露,在傳統生物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不去理會學生是否掌握這一知識點,只是為了趕教學計劃,使學生變為被動的學習者,從而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質疑能力。下面將以初中生物教學中的三個教學案例為例,為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效果做借鑒。
一、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近些年來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一直備受教師所推崇,這是因為小組活動能巧妙解決學生參與率與資源分配率之間不均衡的問題,但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很好地應用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所以近些年來這種教學方法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師應該合理應用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生物上冊《形形色色的生物》一節時,因為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生物的多樣性和每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性。教師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小組,4人為一組,并讓小組成員推選一名學生作為組長,各組學生把自己熟悉的生物名稱寫到紙上,然后相互交流和分析這些生物的特性是什么,組長統計一共列舉多少種生物,然后各組以組長為代表,展示和交流本組統計的情況,并大概說明這些生物的特性是什么。最后教師再把自己手中的材料展示給學生,并讓各小組討論這些生物的生活環境怎么樣,為什么生物會多種多樣,然后小組推選一名學生總結本組討論結果回答問題。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調動了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有利于高效課堂的創建。
二、創設具體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生物教學方法往往是死板的、機械式的,即教師照本宣科,不理會學生的上課狀態,也不管學生是否完全接受消化這一知識點,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在生物學習中常感到枯燥無味,以至于無法提起興趣去學習生物,從而造成課堂學習效率低下。隨著新課改的開展,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創設具體情境,使學生能夠快速融入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生物上冊《細胞的基本結構與功能》這一節時,教師應首先明確這節課的重難點是動植物細胞的形態與結構,然后再根據重難點創設情境,教師先布置學生在白紙上畫自己想象中的細胞是什么樣的,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動植物細胞結構圖,讓學生通過強烈對比熟悉細胞的具體形態。最后教師用多媒體設備播放BBC關于《細胞》紀錄片與課程相關的節選部分,用動態展示的方法激發學生對細胞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對細胞的學習興趣。創設細胞學習的具體情境,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課堂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巧用導學案,提高教學效率
導學案是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重難點精心準備的,是貼近學生學習情況的資料,它可以突出本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重難點,導學案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課堂時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質疑能力。教師要學會巧用導學案,不能盲目地使用,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設計分層導學案,滿足各種類型學生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生物上冊《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這一節課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前段時間對細胞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分層次設置導學案。根據學生知識掌握具體情況設置A、B兩種導學案,A導學案適合接受能力強、基礎知識牢固的學生,可以在《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這節導學案的設計中簡略概念式填空,在后面練習中加一個拓展訓練,用以拔高。B導學案是針對基礎知識不牢固的學生來說的,在這節導學案的設計中應該添加知識回顧,在后面添加知識框架填寫,且出的習題應簡單易懂。學生拿到屬于自己的導學案后,開始預習并做題,然后交給教師,教師通過學生做題情況可以知道學生在《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這節課的困難點在哪里,課上有針對性進行講解。分層次導學案可以照顧到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學習需求得到解決,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薄弱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方法受到沖擊,不利于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建立。只有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思維,促進高效課堂的創建。
參考文獻:
[1]黃秀敏.實施新課標理念 提高生物教學效率[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2(22):54.
[2]陳穎.在新課程標準下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J].知識窗(教師版),2015(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