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娜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不盡如人意,常常有不肯交際、不敢交際、不會交際、不善交際的情況出現。如何改變現有教學情況,讓口語交際訓練落到實處呢?關鍵還是落實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
關鍵詞:興趣;能力;技巧;口語交際
一、課前演說,激發參與
語文是教育資源最豐富、與現實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也不例外。針對學生的特點:不肯交際,不敢交際,不會交際……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實踐活動,創造性地設計口語交際的內容,讓口語訓練貫穿在日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為了使學生練在平時,練在全體,我嘗試把課前五分鐘設為“我是小小演講家”時間,形式不拘,內容不限:閱讀體會、生活趣事、新聞故事等均可。起初,孩子們充滿焦慮,不敢帶頭嘗試,于是,我挑選了班中學習并非最好卻最積極表現的孩子上臺展示。孩子樂意表達,態度極其真誠,盡管表達不太條理,但我還是大肆地表揚孩子一番,孩子收獲了滿滿的鼓勵聲……漸漸地,其他孩子也躍躍欲試,開始展示自己的喜好,表達自己的心聲。半個學期過去了,學生已經很珍愛這五分鐘演講時間,把它作為表達自己心聲的一個機會了。其實,我更認為這是孩子鍛煉口語表達的一個機會。為了創設更多的交流機會,我又嘗試讓每位同學說完后,下面的同學給予評議或提問。剛開始,學生評議時確實前言不搭后語,可一個月,兩個月……時間一長,每個小評論員嘴中都能毫無芥蒂地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而然地交流著自己的看法。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在聽說能力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最明顯的情況是,學生的膽量提高了,參與意識增強了,表達能力提升了,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生活中,學生都樂于表現自己的觀點,展現自己的才華,并在這一過程中增強了自己的信心,激發了學習的興趣,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培養了樂于表達的習慣,同時訓練了聽、說、交流的能力。
二、質疑解疑,促進交際
質疑解疑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教學中,老師應該善用“質疑解疑”環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如教《詹天佑》一課,在引導學生理解開鑿隧道一段后,我讓學生想:假如你就是當時的工程師,想想還有沒有別的開鑿隧道的辦法,然后同桌討論,看看對方的辦法行不行,哪一種更好呢。辦法好的同學再把自己的意見在四人小組內提出,大家討論修改,綜合大家的意見后,小組內選一位口語表達能力較強的同學上臺解說。交流討論時,有代表說:居庸關隧道也可以采用“中部鑿井法”,這樣還可以縮短工期。另一組同學一聽,馬上反駁: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從中間鑿井難以完成,而且排水不及,施工人員無法操作……還有同學補充說道:中間鑿井費時,居庸關雖然山勢高,但寬度不大,還是“兩端鑿進法”好……同學們各抒己見,一起評議,討論極其激烈。通過質疑解疑,學生更清楚地知道了詹天佑的辦法是最好的,此外別無他法,同時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充分的交流、討論中,既促進了學生的交際熱情,又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三、巧設情境,滲透技巧
聽話、說話常常是單方面的,口語交際則是雙向互動的。教師善于上好口語交際課,通過教材中的口語交際范例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訓練,可以使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掌握口語交際的有關技巧,并輕松掌握交際手段,提高交際能力。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感謝與安慰》一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嘗試的:首先從學生的身邊開始,出示孩子們的心事卡,引出課題,激發孩子安慰同學的欲望;然后,通過安慰心事卡中一位孩子,在安慰中引導如何安慰,提煉安慰的方法;并在同桌互演、同桌展示中熟悉交際技巧;為運用交際技巧,課堂再次立足實際,讓孩子嘗試自主交際:安慰我校父親病重的小×,在音樂的渲染下,在現實的場景中,孩子們真情流露,發自內心地安慰小×,而小×也發自肺腑地表示感謝,順理成章地,本節課另一交際內容——“感謝”也呈現于課中,老師便順勢引導感謝的其他方式,并把感謝延伸至身邊的同學、生活中幫助過你的人……孩子們滿懷激動地感謝著……所有的教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此時課堂再次聚焦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們拿著心事卡,尋找其主人,運用課中學習的交際方法,互相進行安慰與感謝的交際活動,孩子們滿懷真誠,安慰好友,感謝好友,課堂掀起了另一個高潮……課堂尾聲,我還為孩子總結了一首口語交際技巧詩:
安慰方法何其多,
活用名言排煩惱,
巧提建議明方向,
善舉事例解心結,
貼心陪伴笑開顏,
真誠感謝表心意,
語言魅力真奇妙,真奇妙!
課堂在瑯瑯的誦讀聲中拉下了帷幕。就在這樣緊貼學生生活、循序漸進的口語交際課中,孩子們樂于交際,敢于交際,懂得交際,不但掌握了交際技巧,還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這不僅是一節口語交際課,還是一節師生情感表白課、交心課……孩子們收獲滿滿。
四、生活實踐,提高本領
口語交際是服務于生活的,我們應該引導孩子走出課堂,走進校園生活,走向社會,實現真正的人際交往。為了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我嘗試采取了以下這些途徑:
1.嘗試讓學生在學校與班級以外的人交往
有一次班級進行大掃除,當清理下水道時才發現我們班的鉗子不見了,于是,我叫一位平時樂于助人而又不善交際的小×同學到隔壁班去借鉗子,并告訴他注意禮貌。小×雖然膽怯,但熱心腸驅使他接受了任務。約5分鐘后,小×滿頭大汗跑到我面前,高興地說:“老師,借到了。”我摸摸他通紅的小臉蛋,贊許說:“主動有禮的小×最可愛。”此后,小×表現漸漸變了——從不愛說話,不敢主動與人交流到主動為班級辦事,為同學解困……就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簡單的交往任務,既鍛煉了孩子的膽量,又提升了他們的交際能力。
2.嘗試讓學生走向社會與人交流
作為學校語言文字教師,我經常會接受一些教學外的任務,如校外調查、啄木鳥行動……這也是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好機會。有一次,我們學校就語言文字規范化使用問題去了解、采訪校園周邊的市民、商店老板。在了解市民對規范字的認識,使用規范字的習慣及與商店老板交流商店招牌問題、廣告語使用規范字情況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又提高了孩子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3.鼓勵學生經常與家長溝通
學生是最愿意和自己的親人交談的,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而且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家長重視與否、參與與否對學生的影響極大。為此,我要求學生每天回家都要和家長談話,把自己一天的所見所聞(班級、路上聽到、看到的新鮮事)講給家長聽。與此同時,我還會結合學校開展的活動,設計一些家庭口語作業,讓學生有專題口語交際訓練。如:學校開展誦讀比賽、合唱比賽、書寫比賽、童謠傳唱比賽后,要求學生回去后把班、校活動的內容講給家長聽,演給家長看,從而提高活動效果,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持之以恒,不僅要貫穿于學習的各個環節,而且要貫穿于生活的每一個教育契機。讓我們轉變育人觀念,在現代語文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拓展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空間,深入挖掘小學生口語交際教學資源,通過多種渠道,扎實訓練,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史力范,劉美鳳,呂巾嬌.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程目標的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9(10).
[2]任艷芬.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幾點建議[J].學周刊,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