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
摘 要:要使教育心理學化、其本質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活動呈現心理積極化的狀態,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創設情境,把課堂開放成一個“活”的、會“動”的,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共鳴,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境界。從有效情境創設的時間結構上入手,為學生創設“情境型”的互動環境,在不同的環節設置適當的情境。在運作過程中,以情育情,以情激情,以情導行,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從而構建高效的品德課堂。
關鍵詞:品德課堂;情境教學;多媒體
一、課首情境——以境入情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導入,能奠定課堂基礎,創設良好的課堂開端。而導入時創設情境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助推器”,能直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我們可用直觀的多媒體情境和有趣的謎語來導入新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品德課堂中,這樣既可以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又能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
1.巧用“多媒體情境法”
隨著電子白板走入教室,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學生喜歡的情景開展教學已經成為現實。近年來,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把錄音、影片,Flash歌曲、新聞剪輯片等通過音響和屏幕傳授給學生,營造濃厚課堂氛圍,凸顯了現代教育技術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家庭萬花筒》時,我在導課時采用了學生與家人共處時拍攝的溫馨照片,當一張張照片在《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背景音樂中出現時,學生們一邊驚喜地在照片中尋找自己的身影,一邊回味著與家人的幸福生活。自然而然地引出“家庭”這個話題。通過多媒體情境可以逼真地再現情境,使教學情境有靜有動,強烈地吸引孩子注意,增添學習的趣味性。
2.巧借“謎語情境法”
教師在課始應精心設計,抓住學生心理特點,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創設謎語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寓知識于趣味之中。如,執教浙教版三年級下冊《我國的行政區》一課,教師創設謎語情境“頭戴大紅花,身穿五彩衣,早晨把歌唱,催人快起床。”然后出示亞洲地圖,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只大公雞。看,它就藏在這張亞洲地圖里,你能把它找出來嗎?指名學生點擊課件。這只大公雞的名字就是——(中國)它的全稱是——讓我們驕傲地叫一聲——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啊,這就是我們的祖國,它的版圖多么像一只大公雞。你看,它的頭朝東,尾巴朝西。謎語導入,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興奮點,燃起學習的欲望,使他們躍躍欲試。
二、課中情境——以情育情
在新課教學中,教師要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在課堂的中段創設情境,可以從一個環節自然地過渡到另一個環節,同時,讓課堂起到了“中間開花,媚在腰間”的效果。
1.“活動情境法”——再現生活場景
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如果真正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大門而來到課堂,教室的天地就更開闊了。”在教學中,我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與生活相融合,讓學生在有趣的生活中學習。如,教學《我就是我》時,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愛好,有的唱歌、跳舞,有的朗誦,有的畫畫等。把生活搬進課堂,讓學生在活動中醒悟、懂得和明白。
2.“小品演繹法”——激發道德情感
實踐中,我嘗試著把小品引入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將教學帶入一個靈動的境界,使品德課堂妙趣橫生,學生樂此不疲。例如,在教學《當沖突發生后》時,為了讓學生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即通常所說的“換位思考”,我設計了一個表演情境,即兩個同學扮演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老師扮演一位同學的媽媽。這對好朋友因一件小事而紅臉,互相不理睬。媽媽知道后進行勸解開導,最后化解了彼此的矛盾。表演者將情節表演得活靈活現,同學們都看得入了神。這時同學們早已按捺不住,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這時,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就能達到水到渠成之效果。
3.“主題辯論法”——助推道德選擇
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事先確定一個主題,組織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定向式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唱主角,積極探究,使其思維處于最佳的狀態。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實話實說,集思廣益,通過自我教育來內化道德認識。例如,在教學《誠信真可貴》(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時,教師以發生在學生生活中的辨析題說明什么是誠信。借用教材中第45頁評議箱事例 “送跳繩”,展開一段圍繞“誠信”主題的互動。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本環節通過實際案例,主題討論,行為辨析,讓學生建立正確合理的誠信觀。
4.“故事情境法”——活躍課堂氣氛
講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果在教學中,穿插一些小故事,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感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教學《問號之歌》一課,我穿插了名人故事,讓學生懂得小問號大成就的秘訣。
活動之一:走進牛頓。出示牛頓照片,簡介牛頓,并播放視頻“蘋果落地”,補充牛頓其他小故事,交流探討中明白是“勤學好問”促成牛頓一生的偉大成就。
活動之二:名人故事屋。我讓孩子們講一講:你知道哪些名人勤學好問的故事呢?孩子們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孫敬懸梁的故事、蘇秦“刺股”的故事、匡衡鑿壁偷光、李密牛角掛書、車胤囊螢夜讀等等,同學們感受到古今中外的這些名人都是因為勤學好問走向了成功。
三、彌散情境——以情激情
課堂教學是一個逐步推進,以及層層深化的過程。在品德課堂中,教師要根據班上學情變化,隨機地、彌散式地創設情境,讓課堂中始終充滿新奇的感受,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幫助學生及時升華情感、提高認識、化解疑難。
1.“問題探討法”——啟迪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根據課文內容,利用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直覺體驗,挖掘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進而產生新的道德需求。例如,一名教師在執教《問號之歌》時,設計了“心中的小問號”和“問號大分享”活動,老師通過活動真實再現孩子們心中的“問號”以及解決“問號”的途徑和方法,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提問、交流、分享、探尋中享受“解決問題”帶來的快樂,感受問號的價值魅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好思、好探索的良好學習品質的目的。
2.“詩歌名言法”——引人入勝
詩歌是無譜的音樂,它音韻和諧、語言優美、簡潔凝練、朗朗上口;詩歌意境深遠、情感濃烈、韻味無窮。在講一些知識性較強的內容時,如果老師直接講知識,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不愛聽。但是,如果恰當地引用名詩佳句,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課時,教師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詩歌“鄉愁”,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海峽兩岸尚未統一帶來的痛苦和人們對兩岸統一的期盼。通過深情吟誦,把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學生與詩人在詩歌中所迸發的思鄉愛國之情產生共鳴,抒發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
3.“廣告植入法”——發人深省
在品德教學中適時地、有針對性地引入一些短小精悍的公益廣告,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家庭萬花筒》一課時,教師引領學生了解家庭演變的歷程,勾勒千年的時代變遷,最終只是突出了一個精神,和為貴,孝為先。這份“和諧、孝敬”的情感就是串起的課堂絲線。教師適時地植入央視公益廣告Family,恰好能將這種情感逐漸升溫,讓童心的脈動與歷史合拍,促使學生繼承傳統家庭的美德,有效地發揚于現代家庭生活中。
四、課終情境——以情導行
在課的結尾階段創設情境,容易給學生帶來又一個情感體驗的高潮,并烘托出整堂課邁向成功的氛圍。對于學生對整個教學內容的感悟上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令學生的情感在無形的道德教育中得到提升,從而有效地促進了情感目標的達成。
1.“音樂渲染法”——直抵兒童心靈
一節課的內容講完了,學生一般比較疲勞,在剩余的時間里,若能播放一曲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歌曲,既可以避免教學內容的機械重復,又可以鞏固新課,升華主題,把教學再次推向高潮,收到余音繞梁、回味無窮之功效。 例如,在教學《小心電老虎》(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一課時,教師結課時,一邊播放《祝你平安》音樂:“祝你平安!哦,祝你平安!讓那快樂永遠在你身邊……”一邊總結:“生命是最可貴的,平安是我們共同的心愿。我想如果我們都有強烈的安全用電的意識,都能夠做到安全用電,電一定會溫溫順順地為我們服務,為我們帶來幸福的生活!”音樂的渲染配以老師的激情講述,無形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進一步樹立了安全用電的意識。課后,再讓學生設計《安全用電小貼士》,向身邊的人宣傳如何安全用電也就水到渠成。
2.“童謠傳唱法”——激活道德踐行
童謠,寓思想教育、禮儀教育、常規教育于一體,將枯燥、難以理解的知識以通俗、有趣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說、唱、聽的過程中化難為易,加深理解,把深奧的道理內化為自己的意識和行動。在結課前,用一首童謠作為這節課內容的總結,并把對行為的指導蘊含其中。比如,上完“我是小小安全員”這一課后,為了強化和內化學生居家的安全意識,在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后,教師“趁熱打鐵”,出示安全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牢記安全是第一。你拍二,我拍二,不摸插座不玩火……你拍十,我拍十,爭做安全小衛士。”讓 “童謠”化作一顆“小石子”,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以新鮮、有趣的方式為整堂課的教學畫上完美的句號。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教學建議指出“通過創設多樣化的情境,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一名品德教師,如能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結合自己和學校的實際,創設學生樂于并易于接受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知識,必能使品德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
參考文獻:
[1]丁安廉,楊茹.美麗的德育在課堂[D].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9.
[2]李吉林.美、智、趣的教學情境[D].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4.
[3]李慶民.李吉林與情境教育[D].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03.
[4]劉剛.小學品德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