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申
摘 要:分析了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責任認定問題,之后從法律法規角度提出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處理對策,以確保學生的安全,促進學校有序開展各項教學活動。
關鍵詞: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責任認定;問題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是老生常談了,由于體育學科本身的特點,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傷害在所難免,小到肌肉拉傷,大到摔傷骨折。這種傷害無論是對于學生、家長,還是學校都會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下面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問題展開分析。
一、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責任認定問題
1.學校責任問題法律解釋
學校方面代為履行法定監護人不便行使的監護職責,但是這里要強調,該種監護職責僅限制學生在校管理和監護下的特定時間和空間內。如果是在體育課上和活動過程中,則要履行職責行為,如教師和學校在管理上存在過錯,要承擔相應責任。如果是在自由活動時間內,教師和學校方面并非履行責任行為,則校方對于事故的發生不承擔責任。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分為五類,即主要責任、次要責任、同等責任、無責任和全部責任。
2.事故性質問題法律解釋
在學習體育傷害事故性質問題中,根據學生所參與體育項目的不同,其產生的事故性質也有所不同。例如,足球運動,該項運動是一項高風險的對抗性體育活動,參與的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人身傷害的可能。我們將參與形式分為兩類:一種是在課間休息時學生自愿性參加活動受到傷害,另一種是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參加活動而受到傷害,這兩者的司法解釋是有很大區別的。根據我國《民法通則》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沒有過錯時,根據實際情況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此外,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法》第九條四款規定,校方組織學生參加教學活動和校外活動,沒有提前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未采取安全措施,導致學生產生傷害事故,由校方依法承擔責任。
3.民事責任承擔問題法律解釋
在民事責任承擔問題法律中,存在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指當事人都無過錯時,應采取公平原則,法院根據該原則,判當事人適當補償原告損失;第二種情形是校方對于存在危險的活動有提醒安全和保護的義務,當學生在沒有被告知的情況下受到傷害,或者能夠證明學生受到的傷害是無法克服、控制和預見的意外事故,校方要承擔責任。有責任就要進行賠償,如果傷害事故是由多方過錯行為造成的,則應根據各方過錯的程度來承擔責任。
二、從法律法規角度提出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處理對策
1.提高體育教師的法律意識
當今社會的法律意識在不斷地增強,學生在校期間發生體育傷害事故,家長們會選擇通過法律渠道來解決問題。體育教師作為當事人,對于學生發生的傷害事故,或多或少的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提高體育教師的法律意識非常有必要。體育部門和校方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明確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的責任和義務,發現隱患存在要及時解決。在學校組織大型體育競賽時,必須制定完善的安全救護措施,避免意外事故產生。小學體育教師要樹立安全第一的教學思想,并從法律的角度,經常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使學生清楚傷害事故發生的嚴重性,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真正地實現小學體育健康第一的教學思想和理念。
2.建立安全長效機制
當前階段,在學校中發生體育傷害事故,學校對學生負有責任,可根據責任的大小,學校對學生做出適當的經濟補償,但是其中不包括解決住房、戶口、就業等事項。在校方無責任的情況,如果條件允許可視實際情況,本著自愿的原則,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在多項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后,家長與學校會選擇協商解決的方法,當責任認定不清或無法和解時,會選擇走司法途徑來解決。當校方體育傷害事故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解決時,則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和家長等多方合力解決,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的安全和校園秩序。
3.事故賠償要權衡各方利益
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賠償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在這一問題上,要權衡各方的利益關系,校方應建立限額賠償制度,該制度是指校方在界定體育傷害事故責任范圍時,應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確定一個賠償標準,通常情況下不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賠償資金的來源是賠償的關鍵,學校是一個公益性的單位,在賠償資金上無法挪用過多的教育經費,而同時受傷害的學生無法得到全部的賠償,因此法院要在權衡雙方利益的基礎上,完善賠償責任機制。
總之,小學體育活動本身存在危險性,體育教師要增強自身的安全意識,在開展體育活動前,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將可能發生的體育傷害事故降低。文中從法律法規角度提出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處理對策,只有從根本上將問題解決,才能確保學生的安全。
參考文獻:
[1]亞莉.我國中小學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賠償責任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0.
[2]王磊.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