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穎+吳丹
摘要: 工筆花鳥畫中材料是展現作者思想的載體,作者的創作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受制于特定的繪畫材料。不同的材料擁有不同的性質,表現的效果也有差異,同時材料的優劣對繪畫技法也有直接影響。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材料在繪畫中的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工筆花鳥畫材料變得更加豐富,本文從材料的性質與工筆畫技法的關系,工筆畫審美發展與材料的關系兩方面來進行探索。
關鍵詞:工筆花鳥畫;材料;審美
一、國畫主要材料
顏料。中國畫的色彩是沉穩干凈,持久不變,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中國畫里顏料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石色,另一類是水色。“石色”顏料就是從各種天然有色礦物質提取而成的顏色,如三青、三綠、朱砂等。“石色”又叫“礦物色”,色彩覆蓋能力很強,此外不易褪色?!八庇纸小爸参锷?,通過對植物的加工而提取出來的,色彩透明度極高,質地輕薄,是適合打底和罩色的重要顏料。
墨。墨是中國畫中文房四寶之一。墨,分為油煙和松煙兩種類別,其中油煙墨有光澤,而松煙墨無光澤,相較而言松煙墨更加黑。在傳統中國繪畫中,最常用的是墨錠,在硯臺中,緩慢加水研磨即可使用。
毛筆。毛筆,是中國最古老最傳統的書寫工具。毛筆的分類主要依靠它的尺寸,還有筆毛的種類、來源、形狀等來分。按照筆頭原料可分為:狼毫筆、雞毛筆、羊毫筆、豬毛筆、鼠毛筆、石獾毫等,以羊毫、狼毫為佳。按照常用尺寸可以簡單的把毛筆分為:小楷,中楷,大楷。依筆毛彈性強弱可以分為:軟毫,硬毫,兼毫等。
宣紙。宣紙分為生宣、半熟宣、熟宣等等。生宣吸水性很強,容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運用潑墨法、積墨法,能夠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熟宣吸收水分的能力很弱,因此,使得熟宣宜于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
二、工筆花鳥畫的內在審美
(一)當代工筆花鳥畫審美特征
工筆花鳥畫內在審美的氣韻之美。南朝時期謝赫《六法論》中提出的六法中“應物象形,隨類賦彩”是要求畫家學會觀察大自然觀察美的事物,并用手中之筆描繪出來。不過停留在這上面是不夠的,還需要透過景物的外在形象看到內在本質,這就是“氣韻生動”的意義所在。因此繪畫要求畫家對大自然景物做精盡細微的描繪,還要求畫家對自然景物賦予生命的關照,給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這就是繪畫的最高境界。
工筆花鳥畫內在的意境之美。中國畫中講究意境,意境蘊含著畫家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境界。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觀者站在畫作前,可以感受到旖旎風光,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這幅畫便是成功的,它讓觀者身臨其境,這就是藝術中的魅力。在藝術鑒賞中,首先會看到畫中的景和物,進一步細細品味則會看到畫家細膩的情感氤氳在其中,感受到更深的情感和畫面景物豐滿寬泛,情與景相互映襯。正如情景交融一般,景物為情感作鋪墊,情感為景物進行烘托,相互輝映。
(二)當代工筆花鳥畫審美觀念與技法特征
古代工筆畫傳統而古樸。然而隨著西方藝術思想的涌入,當代的工筆花鳥畫家在創作實踐中大膽創新,觀察生活,力求個人獨特的風格,創造了大量的新時代工筆花鳥畫作品。不僅僅在技法和材料種類上翻新,還通過多種探索體現了審美的改變。傳統的工筆花鳥畫,精勾細染,工整嚴謹,色彩穩重透明,然而當代畫家更注重色彩語言的變化和視覺效果的強化,各種風格流派各不相同,色彩作為一種載體,為更多的工筆花鳥畫家所重視。
工筆花鳥畫的色彩有優良的傳統和獨特的色彩理念。當代工筆花鳥畫在色彩方面的吸收借鑒體現出了自身巨大的包容性。當代的工筆花鳥畫家學習了西方的繪畫基礎知識后,將西方素描的明暗、體積的關系運用到自己的畫面之中。此外,西方的色彩構成中顏色的冷暖對比也運用到當代畫家的畫面之中。因此,當代工筆花鳥畫不再單純的只是表現畫家情感,還通過表現體積和色彩的冷暖關系來增強畫面效果,使畫面更加充滿情感和意境。
工筆花鳥畫在顏料上的使用上保存了傳統原有的植物顏料和礦物顏料外,由于科技的發達生產了由化學制劑合成的化學顏料并且大量使用。同時,隨著西方藝術的深入影響,油畫、水彩畫、水粉畫、丙烯畫等西方藝術被大眾逐漸接受。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種顏料也被運用到工筆花鳥畫創作中。新顏料的引入讓畫面更加具有裝飾效果,更具有吸引力。在紙張上,不僅有常用的宣紙和絹,還有布、牛皮紙、高麗紙等等特殊材料。有些畫家還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訂制相應的材料,比如加厚紙張、增加紋理、添加金粉(銀粉)等。在繪畫材料上,畫家除了毛筆還可以利用很多工具去創作。代表畫家有羅寒蕾、江宏偉、沈寧等。其中,羅寒蕾的特殊技法有立粉、拓印、粘貼等。
全文從兩個方面來反映材料的重要性,一方面通過研究工筆花鳥畫材料的重要作用,來驗證材料在工筆花鳥畫發展中材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闡述工筆花鳥畫審美中材料的重要性。材料讓工筆花鳥畫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和創造性,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學習和探討,同時更多的工筆花鳥畫創作形式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參考文獻:
[1]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7.
[2]姜澄清.中國色彩論[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8.
[3]蔣玄怡.中國繪畫材料史[M].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