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沁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關鍵期。在這一階段,教育懲罰是教師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端正品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是,由于缺乏對合理的教育懲罰的正確認識,許多小學教師將懲罰誤用、濫用,使得與關愛學生成長,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初衷背道而馳。正確認識小學教育中的教育懲罰,掌握合理教育懲罰的方法,是許多小學教師應該加強學習的。
關鍵詞:小學教育 合理懲罰 特點 必要性
教育懲罰即有懲罰權利的教育者為了達到教育目的而對受教育者的不良言行給予否定性評價或某種合理的處罰,從而影響其發展的一種教育方法。教育懲罰作為一個中性詞,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不合理的教育懲罰,如體罰,傷害學生身心健康,應為教師所不齒。而合理的教育懲罰在小學教育階段對學生的發展有重要的糾正和促進作用。
一、在小學階段合理教育懲罰的特點
(一)差異性
說起小學生受懲罰的原因,不外乎是在行為習慣、學業成績、思想道德方面犯了錯。教師在實施懲罰前應該仔細找找原因,學會差別對待,不能一律采取簡單粗暴的罰站、抄課文的方式。同時,有的小學生性格內向,受挫能力差;或者是過于外向的學生,認為罰站正是出風頭的好機會,這樣的學生也應該區別對待。另外,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認知發展水平不同,教師應該認識到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特點,把握好懲罰的差異性。
(二)公正性
即使在學生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公平公正意識的小學里,教師實施的懲罰也應該追尋前因后果,客觀公正。對于復雜的事件,不能只聽學生的片面之詞,也不能教師自己武斷做結論,有必要的話要“明察暗訪”一番。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應該保持一種平等的關系。兒童與成人思想認知的差異決定了兩者行為的差異,教師不能憑借自身“長者”的地位和教師的權威單方面決定小學生行為的對錯,要思考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和合理性。
(三)可行性
合理、可行的懲罰是合法,合情,合乎教育理念的。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懲罰前首先是以遵守法律規范,保證學生的公民權利為前提,第二是教師必須要清楚學生的身心狀況:清楚學生的承受能力和當時的客觀情況,避免學生在受到懲罰做出過激行為或者身體健康受到傷害。第三是懲罰必須合乎教育的規律和理念。
(四)有效性
正如盧梭所說:“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真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教育懲罰的有效性是實施懲罰的重要依據。教師在實施任何懲罰前都應該仔細思考這樣的懲罰是否能夠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心服口服從而慢慢有所改變。這要求教師要與學生達成共識,而不是教師單反面利用自身權威命令學生服從懲罰。
(五)反復性
小學生的錯誤行為具有穩固性和非自知性的特點,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想要糾正他們在行為習慣方面的毛病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因為這種錯誤的行為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并且在犯這種錯誤的時候他是處于一種不自知的狀態,并不是故意要這樣做。在老師提醒或懲罰后,學生往往已經知錯、認錯,但就是屢教不改。這是要求教師要有耐心,作好長期反復的思想準備。
二、在小學階段,合理懲罰實施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區別于幼兒階段游戲為主的生活內容,在小學階段兒童面臨由學業和秩序引發的各種約束。從小學生入學起教師對于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的規范就開始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于小學生來說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有的喜歡上課講話做小動作,有的做事馬虎磨蹭。通過合理的教育懲罰從低年級就開始糾正他們在行為習慣上的毛病,使小學生建立適應小學生活的行為規范,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有重要的意義。
(二)有助于小學生道德素質的養成
整個小學階段是培養人道德素質的最佳期。小偷小摸,撒謊,攻擊等行為是小學生群體中常見的道德素質問題,常見于小學高年級和低年級階段。小學低年級學生處于前道德水平,且自我中心主義意識強,必要時需要老師采用合理懲罰的方式使他們建立初步的道德是非觀;而對于已經具有清晰的是非觀的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更應該在必要時采取有效懲罰重新樹立他們的道德和法律觀念,以避免學生走上歪路。
三、在小學階段,合理教育懲罰的實施建議
(一)差別對待
1.年齡差異:小學六年的學制意味著在不同的年級階段,小學生在道德觀念、紀律觀念、行為規范程度等方面的基礎都有所不同。因此應該采取的懲罰方式也因年級階段而異。一般來說,小學三年級兒童大多數處在自我中心階段,紀律觀念較差,小學五年級兒童基本上能從常規習俗和倫理道德上來考慮紀律問題。因此,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應該差別對待,懲罰方式也就不同。
2.學生差異:小學生有成績差異,性格差異,性別差異,家庭背景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針對不同的小學生教師應該采取不同的教育和懲罰方式。要把握好學生差異這一客觀因素,以免不合理的懲罰方式導致的悲劇。
3.避免過多的懲罰:盧梭在《愛彌兒》里曾說,“你不找他的岔子,你不懲罰他,你不強迫他。他為什么不像告訴他的小伙伴那樣天真的把他所做的事情都告訴你呢?他不可能認為向你承認就會比向他的伙伴承認會遭到更大的危險。”頻繁的懲罰,會使學生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而撒謊,拒絕與教師的真誠溝通,影響和諧的師生關系。另外,過多的懲罰會為兒童貼上“壞孩子”的標簽,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自我意識發展從小一到小三處于上升時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發展時期。同時,小學低年級階段以教師為絕對的權威,在兒童進入小學的初始階段和自我意識發展的上升期,過多的懲罰意味著教師對這個孩子的否定,不但會造成該兒童被同伴疏遠,他對自身定位也會由此成為“壞孩子”。
參考文獻:
[1]幺文.小學教育中教育懲罰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法]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96.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