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櫻+沈杰+楊柳青+李學芹

西華大學
【摘 要】本文采用問卷與個人訪談相結合的調研形式,在排除學術因素對擇業所產生影響后,通過對四川省成都市西華大學2015級和2014級翻譯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意向/情況等信息的收集、匯總、分析和總結后,得出結果:不僅僅個性特征和綜合能力等非學術因素對畢業生的職業規劃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而且比起名校情結和家庭背景控制等因素,用人單位更傾向于考慮畢業生的工作能力、就業態度和個人發展的潛能。本研究旨在增強普通高校MTI畢業生選擇翻譯行業的自信心,并為其個人日后的發展建言獻策。
【關鍵詞】MTI;非學術因素;西華大學;就業
引言
研究者自身的非學術因素是指除去研究者自身的學術造詣、實踐經驗以及對相關知識的了解等因素之外,所有能影響研究工作的因素,如:組織能力、人際關系、熱情與毅力、敬業心等等(蘇雙全,2000)1。
筆者對以成都市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碩士研究生為對象開展了調查和采訪,共發放問卷98份,回收有效問卷94份,問卷有效回收率達95.92%,問卷的調查對象涉及英語筆譯和英語口譯方向的MTI,具有一定代表性。據西華大學研究生部招生數據顯示,2014年西華大學招收翻譯碩士研究生人數為67(不包括聯合辦學的學歷生),2015年該數據為31人(不包括聯合辦學的學歷生)。但從當前2014級畢業生和2015級準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統計中可以看出,其中分別有31.3%畢業生和25.8%的準畢業生正在從事或準備從事翻譯或與職業翻譯相關的工作(見表1)。作為中國高等院校研究生專業學位之一,翻譯碩士(MTI)與2007年正式設立并開辦,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作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但從數據上可以看出,就本次調查范圍和對象而言,真正在畢業后能夠學以致用,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畢業生卻是鳳毛麟角。
一、非學術因素對翻譯碩士研究生的擇業影響
據此次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可知(見表2),現階段翻譯碩士研究生在就業擇業中主要容易受下述非學術因素的影響,分別是經濟利益,綜合能力和興趣。
通常情況下,在選擇職業時首要考慮的問題是自身的興趣和性格是否符擇業要求,盡管個性與崗位的匹配和事業的成功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對等公式。從此次采訪和調查的數據可以看出,就工作性質而言,具備吃苦耐勞,穩重耐心性格的翻譯碩士研究生更適合從事筆譯工作;個性開朗,靈活機敏的翻譯碩士研究生更傾向從事口譯工作。此現象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個性對職業適宜度的影響,當一個人從事的職業與其個性相吻合時,就可能會更充分的發揮出自身能力,更容易取得職業成就。
翻譯碩士研究生自身的人際關系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組織能力也是影響其選擇翻譯行業的十分重要的非學術因素。翻譯公司承接的任務往往需要團隊內各成員協作完成。隨著時代的發展,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研究現象日趨普遍,這也就要求從事翻譯具體工作的人員應持有開闊的視野和包容的思維方式,善于和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人士合作的能力就顯得舉足輕重。
Moerbeek( 1995)2研究指出,父母以及自身廣泛的社會聯系能夠提高子女獲得更好教育、培訓、技能和知識的機會,影響下一代人力資本的形成。反過來,那些受過更好教育、培訓的個人傾向于在資源豐富的社會圈內流動。家庭背景始終對畢業生就業具有顯著影響,家庭擁有的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組織資源越豐富,在初次就業中就越容易找到起薪更高、更穩定的工作崗位( 周宇,尤一,2008)3。
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通常情況下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處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氛圍的影響,隨著某一地區社會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種環境對其職業生涯的選擇而言提供了某種生長條件,即所謂的“場效應”。調查采訪過程中,2014級應屆翻譯碩士畢業生侯同學做出了如下描述,“人總要生存,總要滿足自己偶爾的虛榮心,總要擔起家庭的擔子;另外在擇業的時候我并不偏向于去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反而更喜歡經濟穩定且安逸的日子!”。因此,社會環境極其帶來的各種利益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響翻譯碩士研究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二、非學術因素對企業招聘人才的影響
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重要樞紐以及會展城市,擁有著巨大的翻譯市場。當前,全市范圍內的翻譯公司約有14家。作為成都當地極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翻譯企業,成都精益通翻譯公司和成都策馬翻譯公司也參與到了本次調研之中。在調查研究中,筆者分別咨詢了在兩所企業中長期從事招聘工作的總經理。對于具備同等的個人專業知識水平和翻譯技巧的應聘者,兩所企業的總經理都將工作能力和求職態度列為考察應聘者的必要條件。而對名校畢業生并不存在特別的招聘傾向。
在中國,“名校情結”既是高校吸引招生的一大亮點,也是部分企業招聘用人時的一道門檻。同樣是第一批本科錄取的高校,因為辦學地位、層次等的不同,畢業學生在升學、就業中的待遇也不同,還有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執行的是非公開的不錄用非“985”高校學生的標準,且似乎已經成為一定的業內共識,甚至這種標準的執行已經達到追查祖宗三代的地步(熊丙奇,2008)4。
對于此種現象,根據本次對兩家知名翻譯機構的采訪發現,所謂的“名校情結”對成都地區的多家翻譯行業的招聘用人發揮的影響甚微。策馬翻譯公司的彭總表示未將名校畢業生劃為招聘標準之一。精益通翻譯公司的馬總表示:“這些(作者注:名校情結)其實沒什么要求,因為我們更多的還是看他的一個實際能力。當然像一些知名學校,翻譯水平高超學生的概率要高一些,但是其實還是看個人。我們公司,也有招收攀枝花學院的畢業生,工作能力十分強,當然也有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的畢業生。但是其實公司招聘更多的還是看應聘者的實際能力(實際能力是指排除學術因素下,翻譯碩士研究生自身的人際關系能力、工作態度和個人潛力等職業素養)。精益通翻譯公司的馬總同時也表示:“我們選擇的時候排名第一的應該是態度,就是你對這個職業的熱愛程度和對這個工作的經驗態度。”可以看出,出去名校光環帶來的加分因素之外,能力與態度始終是企業衡量的雇員的重要標準。
在工作態度與能力之外,工作經驗與個人潛力在企業招聘時同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精益通翻譯公司的馬總就表示:“所以有些學生他的潛力很強,比如說入職時通過基本要求后,工作態度很端正,也愿意學習。愿意去加班去累積時間來訓練。那么這種情況下,他是成長還是很快的,可能兩三年以后,反而能做主管。”
三、總結
針對西華大學2014級和2015級翻譯碩士的就業情況和就業意向進行調查,MTI 畢業生的個性特征以及對事業經濟利益的評估是影響其選擇翻譯行業的主要非學術因素,而工作能力和求職態度,包括個人發展的潛力是翻譯公司考量應聘者的重要條件,其中家庭背景和畢業院校檔次對翻譯就業領域和該領域的就業層次影響最淺。
此調查期望為今后選擇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學生提供學習和就業兩方面的幫助;一方面希望幫助成都普通高校畢業生擺脫“名校情結”的束縛,腳踏實地努力提高專業能力。另一方面,為其提供就業導向,了解市場需求以期在翻譯市場上施展拳腳。從而為普通高校翻譯碩士專業人才的良性發展獻上綿薄之力。
通過對此類非學術因素的分析,本文希望為在讀翻譯碩士提出建議,使他們在做到完善翻譯專業學習的同時對其他可能影響自身未來發展的非學術因素加以重視,努力實現自身價值,助推中國夢的發展。
附調查問卷
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專業碩士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問卷
您好!作為已就業或待就業的翻譯碩士研究生,您一定對自身就業問題和自己所學專業有了一定的體會和認識,本問卷旨在了解您作為翻譯專業碩士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和問題,以及您結合就業實際。
情況對本學科未來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問卷采用無記名的方式,您所填寫的信息只用于研究之用,絕不會對外泄露。希望您如實填寫,為本學科未來建設獻計獻策,衷心感謝您的支持和配合!
1.您的性別是:()
A.男生B.女生
2. 您是哪屆畢業生:()
A. 2017屆B. 2018屆
3.您畢業時想從事與翻譯專業相關的工作嗎?()
A.想B.不想
4.您現在從事的工作與翻譯的相關程度如何?()
A.70%以上的相關度B. 50%左右相關度C. 20%左右相關度D. 基本不相關
5. 您求職時期望的工作行業是(可多選)()若選項中沒有您要選的內容請在橫線上補充
A.教育機構B.公立學校C.翻譯行業D.事業單位 E.國有企業 G.私營企業 H.自主創業 I.自由職業
6. 您求職時期望的工作地區是(),若選項中沒有您要選的內容請在橫線上補充
_____________
A.東南沿海地區B.東北部地區C.華北地區D.華南地區E.中部地區F.西部地區
7. 您現在實際就職工作地區是()若選項中沒有您要選的內容請在橫線上補充
_____________
A.東南沿海地區B.東北部地區C.華北地區D.華南地區E.中部地區F.西部地區
您現在實際就職的工作行業是()若選項中沒有您要選的內容請在橫線上補充
_____________
8. 您就業前期望的月工資水平是();
A.5000 元以上
B.4000-5000 元
C.3000-4000 元
D.2000-3000 元
9.您認為影響您就業的主要非學術因素是(可多選):()
A.興趣
B.性格
C.綜合能力(排除專業知識水平后的人際交往,團隊組織,協調工作等能力)
D.家庭背景
E.經濟利益
G.其他請說明________
以下幾道題是為了完善本學科未來建設,特此征求您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誠懇地希望您能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詳細填寫,為日后就讀本專業的后輩造福,在這里先對您表示感謝!
10. 在您實際工作中或您預期的工作環境中,除了專業知識水平和翻譯技能,會影響您擇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1.對于MTI畢業生就業發展方向和課程設置有何意見和建議?
調查結束,謝謝您的合作與支持!
參考文獻:
[1]正確處理科研工作中的非學術因素,蘇雙全,天降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3,39.
[2]Moerbeek, Hester, Wout Ultee and Henk Flap. ThatsWhat Friends Are For: Ascribed and Achived Social Cap-ital in the Occupational Career. The European SocialNetwork Conference, London, 1995.
[3]周宇,尤一.大學生就業與家庭背景關系的調查與分析[J].社科論壇,2008 ( 2) : 47-50.
[4]熊丙奇.“名校情結”結癥在哪里?[J].教育與職業,2008(28):19.
課題來源:
本課題屬于西華大學2016年研究生創新基金立項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