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玲玉
【摘 要】 設計中對于自然形態的轉化除去模仿、象征、再現等技術手段之外,最為重要的還在于文化所賦予的內涵,一件設計作品只有在擁有了文化符號之后才可以被稱之為藝術品。在世界范圍內文化的語境是不相同的,同一種設計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會產生不同的設計形態。漆藝這一傳統的中國工藝,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以其實用性與藝術性傳播到世界各地,因而在漆藝所借鑒的自然形態的轉化中便賦予了不同的文化符號,中國的空靈,日本的侘寂等文化語境給漆藝的發展帶了多樣化,同時也將自然形態與漆藝設計更為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關鍵詞】 漆藝 自然形態 造型 文化
在最近幾次國際漆藝作品展覽中不難發現:當代漆藝創作中對自然形態造型語言的表現多用意向轉換手法來體現作品中的自然之道,藝術來源生活,生活源于自然。以自然形態的多樣化為基石,用現代的設計語言去表現傳統文化元素,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以“器物之道”表現“自然之道”,最終完成漆藝在自然中的造型形態呈現。
(一)自然之名
自然在中國文化語境中一般是指道家,道家學說講求道法自然,崇尚無為而治。道家的自然思想對中國的文化影響頗為深遠,在藝術上尤甚,當自然的思想運用到藝術中時主要指兩個方面,首先在于藝術中對于自然景物的借鑒,并以此在藝術中營造一個屬于自然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人工修飾的,但審美意味是自然的,在具體的操作中講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在漆器的造型中即有大量的仿自然式樣的存在,諸如:芙蓉花型漆碗、梅花瓣形漆盤、朱漆菊瓣型圓盒等造型的存在,在具體的制作過程中仿自然之形,借自然之意,達自然之境。
另外一種自然在藝術中的運用則指的是崇尚萬物本身的自然,這種自然源于世間萬物本身的生長狀態,這種狀態是非人工而達成的自然,當然藝術是一種人類意識形態的產物,它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然,因而在藝術中達到自然的第二種語境則在于對于藝術本身的闡釋與藝術構成隨機性的闡發。在漆藝的制作技法中即有一種“變涂工藝”是對物體隨機性與自然性所能達到的最極致的表達,這種漆器工藝是指在凹凸不平的胎底之上層層髹漆,每層漆均有不同的色彩,每層漆的水平層面上則排布著不同層次的漆層,而后以砂紙在表面進行打磨,這樣在器物表面便會隨機形成非可控制狀態下的擁有眾多色彩點綴的美感,一種必然中的偶然、既定中的隨機,這便是自然本身之于漆藝的一種運用方式。
(二)空而極簡
空的理論源出于禪的意境,金剛經曾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萬法空相即是對此的闡釋,在禪道的解釋中世間萬物為空,空亦為世間萬物,因而空并非意味著沒有,而在于營造出一種淡然處世的心境,置繁華如過眼云煙。空的理論在藝術中有著大量的運用,這種運用表現在兩點,首先是在繪畫中的運用,這種運用以“計白當黑”的技法來達到留白處依舊余韻無窮的藝術語境。
另外一種運用方式則是在工藝中的運用,具體到漆藝中則是極簡美學在漆器塑造中形體與表面的把握,極簡美學的運用在于簡約而不簡單,它要求一種純粹的美,這種美并沒有拋棄裝飾性,但是它拋棄了以繁飾與過度裝飾所造成對于視覺印象的吸引,沒有炫目的色彩與復雜的設計,追求極端的簡潔,在視覺上講究器物的平衡性和畫面的純粹性,追求器物最佳的比例給人以靜、雅、簡、美的視覺享受。以眾多仿宋瓷所做的漆器則是極簡美學在漆器中完美運用的最佳體現,淡雅的色彩恰如其分的比例,置于室內宛若一株梅花般其色不耀目、其香恬淡而不刺鼻,不喧賓奪主,但卻有屬于自己的位置。
(三)侘寂之素
“侘”這一字源出于漢字,在日本的文化中賦予了它另外的寓意,取其字形:人在屋中,并賦予其冷漠、凄清、孤寂、寂寥之意,取一人獨處的心境。而后這一字經過禪學的闡釋又衍生出心態安詳下所達到的平淡清遠的境界,一人獨處,而心無旁騖,頗有晉陶淵明審容膝之易安的心態。“侘”在藝術上與日本人所追求的和、敬、清、寂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卻獨有特色。
在漆器中“侘”之為用,多以器具呈現,“侘茶”文化中的漆制茶具頗顯其妙。“侘”之于器具多呈現出一個“素”字,素并非無色,亦非極簡而在于其不喧賓奪主,“侘”文化主要是針對人的心境進行闡述,是人內心的一種升華,侘文化下的漆藝其目的就在于使人達成“侘”的心境,因而在“侘”的文化語境中,“拙”是漆藝制作中最為重要的運用,所謂大巧若拙,大工不雕,在樸拙的氣息中賦予漆器以獨特的寓意,藏巧于拙。這樣的設計在日本的文化中傳承始終,在當下的設計中,源于社會的繁華與忙碌令人身心疲憊,在這樣的情境下,對于樸拙、手感的需求成為人們的內心的一種渴望,也是“侘”之于漆器的延伸。
漆器作為一項從傳統到當下延續的器,它的身上亦有著對道的傳承:漆藝作為一門手藝具有反應人與自然親和關系的特質。創作漆藝的過程便是人與自然交流、涵詠自然、品味人生的過程。漆藝傳達著人對自然的理解,對道的傳承,自然之名、空而極簡及侘寂之素便不同角度成為漆藝在自然形態轉化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指揮路徑。
【參考文獻】
[1] 《意境中的哲學基礎》李昌舒著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2] 《藝術哲學》樸異汶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3] 《造物》李立新主編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