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對聯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它形式短小,文辭精練。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巧妙地使用這種藝術形式,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讓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無形中又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可以說一箭多雕。
【關鍵詞】對聯;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每一位教師就好似一位導演,以不同的形式編排著每一天的節目。希望每一名學生都能從中有所學有所得。那么怎樣讓語文課堂更富有“中國特色”,更具有文化魅力,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者思考的。下面僅就如何巧設對聯,為語文課堂增光添彩略談一二。
一、巧用對聯,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當今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越來越青睞于快餐文化而忽視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對傳統文學樣式的運用。而對聯作為我國傳統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的文學遺產,是一種凝縮了的藝術。它有極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最濃郁的美感,給人以最豐富的啟迪。且對聯形式多樣,如春聯、壽聯、挽聯、勵志聯、名勝聯及章回小說的標題聯等,了解、學習對聯的有關知識,并學會創作對聯,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累傳統文化知識有重要作用。例如我們最熟悉的春聯“春回大地,福滿人間”;“春雨絲絲潤萬物,紅梅點點繡千山”,使學生明白了平仄對仗知識;另外更多的是歷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對聯當成自己明志的載體,將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乃至全副身心,滿腔熱忱全部展示出來,使其成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佖,無欲則剛”這副對聯已經成為傳統美德的象征;而蒲松齡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則通過歌頌項羽、勾踐以自勉,表明自己奮發的態度和不羈的個性。學生讀后,不禁會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
二、巧借對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總覺得古典詩詞總是要一味地背誦,枯燥、乏味,不愛學。因而在教授必修4第二單元——宋詞時,我搜集了有關詞人及作品的對聯,如: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楊柳深處;
金石錄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遺風(李清照);
鐵板銅琵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辛棄疾)
在講課初將這些對聯告訴給學生,讓學生去猜對聯中所講的是誰并作解釋。這時有些學生能猜到但解釋不了,而有的學生則完全猜不到,此時我便順勢告訴他們學完了這一課,你定會找到答案。這樣學生帶著想要解開謎底的心理,聽課的興趣異常高漲。又如我再講《滕王閣序》一課時,學生被全篇典故嚇怕了,知道這是千古名篇,可就是不好理解,也就沒有興趣去學。這時我有意給出兩副對聯的上句:滕王閣中,高朋滿座;文不加點,誰人騰蛟起鳳;讓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對出下句。并且告訴學生答案就在文中,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學習的態度更加認真,有的甚至一遍接一遍地讀,而且邊讀邊試著填寫下句,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這一對句:
滕王閣中,高朋滿座;都督宴上,勝友如云。
文不加點,誰人騰蛟起鳳;倚馬可待,王勃繡口錦心。
三、巧擬對聯,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學生較喜歡記憶整齊對稱的句子,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板書的設計盡量做到句式整齊,因為這樣常常能起到化繁為簡,變難為易,達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完蘇軾的詞后,我給學生寫下這樣的板書:醉東坡,笑對人生風雨的士者;醒東坡,看破人生風雨的智者。在學習李密的《陳情表》一文時,學生對課文內容把握不好,于是我設計如下板書:祖母情深似海(孝情)圣朝恩重如山(忠心);盡孝之日短,盡忠之日長。學生看后一目了然,明白了作者李密處在兩難的境地中,此時我再問最后怎樣解決這種矛盾,學生很容易答出:先盡孝后盡忠。可以說在方寸之間感悟真知。
四、巧設對聯,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在語文課的講授中,有時用一些對仗工整的聯句往往能起到化繁為簡,變難為易的作用,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學中發現有些板書設計上有對偶的地方,接近對聯,我就讓學生來概括,以訓練其這方面的能力。如在教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時,我讓學生去概括文中兩次偷聽分別是誰,聽得效果如何?在我的提示下,學生很快答出:
小二妻店中隔門,有意偷聽聽不全;
林教頭廟里隔墻,無意偷聽聽得真。
在學習契訶夫的《裝在子里的人》一課時,讓學生歸納總結別里科夫這一形象時得出:
為套子生活所套,因終身大事而終。
雨鞋雨衣雨帽雨傘身上有,法制法令法規法律心中存。
當代著名學者周汝昌說過,對聯是一種‘精粹,一種‘提煉,一種‘結晶,或一種‘升華。學生如能在短時間內選擇最恰當的詞語并將其迅速地串聯起來,成為一句有意義,有感情,有順序,有趣味的話,必須要有較強的概括能力和創造力。
五、巧解對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近年來,大多高考試卷都出了仿寫試題,這類題目不僅有句式要求,還有修辭的運用,語言的錘煉,其中也有以對聯形式出現的。如2012年四川語文高考試卷第19題補寫有關節日的兩副對聯。
(1)端午。上聯:賽龍舟不忘楚風余韻;
(2)中秋。下聯:明月千里寄相思。
2009年湖南語文試題第5題為上聯“心平浪靜,秋月鞭蕖湘水碧”選擇下聯,最合適的一項是( )。這種對聯題越來越受到各省市命題者的青睞,這對學生和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在課堂上,我也嘗試讓學生寫對聯,對對聯。如我出上聯:陶淵明辭官歸田樂開懷”,學生對“王子安登閣作序嘆人生”。有時我還和學生一起探討、推敲哪個對句更好。如在講《詩經》時我出上聯:三光日月星”,學生對:“四言風雅頌”,我說“四詩風雅頌”,學生開始質疑,此時我們一起探討,學生再加以思考最終得出一致的見解,“日月星”屬光,“風雅頌”是“詩”。可見通過對聯訓練,學生不僅學會了煉字,選詞,而且在這個動態的探究過程中,使學生的創造力得以真正的體現和發揮。
六、巧化對聯,增加文章的文學底蘊
錢鐘書先生說:“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我除了平時上課時引導學生積累課內外文章里的對聯外,還在寫作實踐中注意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我鼓勵學生在擬題、開頭、結尾處活用聯句或撰寫對聯。俗話說“題好文一半”。如以“寬容”為話題的作文,有同學就巧用了“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以“挫折”為話題,學生巧擬“不經一番挫折苦,怎得成功撲鼻香”等較好的題目。文章的開頭結尾處妙用對聯,不僅有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更能體現高人一等的寫作技巧。如在一次作文中,有同學開頭就借用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這一聯句體現積累的重要性。還有的同學用到老子的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聯句的使用,使文章充滿了濃郁的文學色彩。
對聯藝術,濃縮語言精華。愿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能重視對聯在教學中的作用,都能不斷地探索這一民族語言藝術的瑰寶,借助它,讓語文教學充滿“中國特色”,充滿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國對聯藝術》.山西教育出版社.
[3]《學習寫對聯》.上海辭書出版社.
[4]《語文基礎知識手冊》.北京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