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柳云
【摘 要】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是越早越好,幼兒園大班的教師應當重視在學生的區域活動中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今后的學習與生活都能從中受益。
【關鍵詞】區域活動;大班幼兒;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很多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后,對待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便能泰然處之,而那些學習習慣不佳的學生學起來就猶如逆水行舟一般,收效甚微,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
在幼兒的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師往往只在集體課堂上開展對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活動,認為區域活動只是一個供孩子娛樂、放松的天地,很少教師會去“開發”這塊寶地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強調環境對幼兒的教育作用,創設寬松、和諧、溫馨、自由的活動環境,讓幼兒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獲得經驗,體驗成功與愉悅,而區域活動最適宜幼兒的學習,并且也成為幼兒園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同時《指南》中也強調“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區域活動就是最適合大班幼兒有目的、有意義的生活化游戲活動。幼兒在較長的區域活動時間里,在相互溝通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終身受益的良好學習習慣。
一、提供豐富、富有層次的活動材料,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因此在區域活動中,要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適宜的材料,引發幼兒探究,還要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例如大班的孩子少了幾分小、中班孩子的靦腆羞澀,變得更為主動、好學,而且自控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科學區里,我利用大班幼兒這一特點,提供了多種科學實驗探究類的內容,如探索水的張力“會漂浮的針“,探索慣性“雞蛋跳水”等,讓幼兒在操作和探索中,逐漸培養幼兒對于各種科學現象的興趣,樂于探究,從而是幼兒的注意力在不斷的探索、操作中得到培養。
活動材料并不是越高級的玩具越好,因為幼兒在家中都有很多的玩具,如果區域活動中的材料和家中玩具無異的話,想必他們很快就會對這部分活動失去興趣。區域材料是學生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規律、提升學習能力的重要工具,在選材上一定要強調新穎、實用性,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所以我班區域活動的材料大都利用自然物和廢舊物品,這些東西貼近學生的生活,看上去更加親切,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充滿好奇心的幼兒面對這些東西時總會有自己動手的欲望。幼兒對待玩具總是“喜新厭舊”的,同樣的道理,活動區域的材料務必要得到及時更新,這樣才能保證幼兒對區域活動的新鮮感,讓他們愛上在這里探索的感覺。
二、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1.改正不良習慣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它是通過教師和幼兒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一定的活動空間,投放一定的材料,使幼兒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意愿和興趣,自主地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活動伙伴,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的活動形式。區域活動無論對教師還是幼兒都有很大作用,很多幼兒都會提前到學校,此時若是干坐著則會非常浪費時間,到活動區域中動動手可以讓他們在接下來的課堂上更加有精神。同時還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場地,可以在活動前預習目標,也可在活動后鞏固、復習目標。這樣不僅可減輕老師的負擔,更能讓老師隨時觀察每個孩子,使每個幼兒都受益。在進行集體活動時,教師往往會因為人多而無法注意到個別幼兒或發現個別問題,但當幼兒在區域活動時,教師就能及時并有目的觀察孩子,會發現很多平常沒注意到的問題,并能及時糾正解決。如我班的夏道凱、陳明軒等幾位小朋友,平常教師總糾正他們看書、寫字、繪畫的姿勢,但效果不太理想。可當他們在圖書區、美工區活動時,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進行糾正,他們都很樂意接受并掌握正確的方法,之后他們一走進活動區,就會想起這些要求、方法,時間久了,逐漸養成了正確良好的學習習慣。又如我們班的林俊雅小朋友剛開始進活動區時,她一下子拿許多種材料,美工材料和建構材料亂放在一堆,活動后也不收拾,通過老師的引導并讓其觀察其他同學的活動,她意識到了自己錯誤的地方,及時地改正了這個不好的習慣。
2.培養好學好問的習慣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根據自己的意愿、興趣在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自然、輕松愉快地學習,發展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真正自主發展。
為了讓幼兒對科學區產生興趣,我經常在科學區做實驗給學生們看,看到千奇百怪的科學現象學生們無一例外地露出驚訝的表情,一個個爭先恐后地詢問問題,如“為什么繡花針會浮在水面上?”“為什么小蘇打加粗會冒泡泡”“為什么淀粉加碘酒會變藍色?”當孩子們自己想出這么多問題時,他們的內心肯定對真相充滿了渴望,都迫不及待地自己動手探索真相,類似這樣的過程往復循環定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好問好學的習慣。
在科學區我設計了“水杯疊羅漢”,(兩個裝滿水的水杯疊在一起,水不會流出來)實驗中,我為幼兒準備了玻璃杯、塑料杯、紙杯等操作材料,幼兒通過積極主動的親自嘗試,變換材料,在操作、比較、研究、探索中,不僅了解了大氣壓這一有趣現象,而且增強了幼兒主動探索科學的興趣,并激發其主動參與活動的愿望,使他們在科學活動區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孩子們在各個區域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積極地去學習探索求知,那種輕松、愉快、自由的氛圍使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大的發揮。
3.培養規則意識
幼兒園的“人均活動區域”是有限的,如果不按規則行事,沒有規則地玩耍必然會導致部分人玩得不愉快,甚至有些人沒得玩,規則靠教師口述提醒十次不如學生親身感受一次來的有效,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會經常與規則“打交道”。幼兒剛進活動區時,喜歡從眾,看見別人玩什么他也玩什么,如:玩建構時由于場地有限就都擠在一起,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人多沒法玩。我就問他為什么不能玩,幼兒自己發現了原因:是人多擠在一起,誰也玩不好。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進各活動區時都會自覺去觀察一下每個區人員的活動情況,尋找適合自己活動的活動區,使每個區域都能充分活動起來,不再出現有的區域擁擠不堪,有的區域冷清無人的現象。
在區域中活動,幼兒之間產生摩擦是在所難免的,好伙伴與老師的介入能夠及時幫助他們化解矛盾,還能讓幼兒學會禮讓、學會溝通,在一起活動的時間久了也能讓幼兒變得更加親密。
三、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專注力
1.在游戲中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游戲活動方法很多,較為簡單的一種是“猜撲克”,其具體作法是:讓幼兒從一副牌中隨機挑選三張并選擇一張記憶,教師再將這三張倒扣在在桌面上,讓學生知道自己所記憶牌的初始位置,再不斷變換牌的位置,最后讓學生指出該牌的最終位置。隨著能力的提高,老師可以增加難度,增加牌的數量,變換牌的位置次數和提高變換位置的速度,有效提高幼兒的專注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區域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孩子在游戲中的注意力一般都相當集中,教師應當利用好幼兒的這一特性,開展相應的訓練,讓學生在收獲樂趣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專注力。
2.讓孩子明確活動目的,自覺集中注意力
幼兒都有一定的表現欲望,都想在平時活動中做得比同學更好,當孩子對活動目的了解得較為透徹時,他們就認為自己可以做好,這種表現欲望就達到了頂峰,這樣他們在活動的過程中就會保持長時間的專注。比如:林晨鑫平時玩區域總是這個區走走,那個區逛逛,做事漫不經心,在區域活動中我許諾他如果認真、按時完成《找名字》任務,我可以讓他提一個想要的要求,在區域活動的40分鐘時間中他一直認真專注地把全班幼兒的名字都找到,并一一對應,在之后一段時間里,他都能放下心來,集中注意力認真完成任務。
英國作家薩克雷曾經說過:“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好的學習習慣讓人受益終生,而習慣培養的培養則是越早越好,幼兒階段就可以著手培養,教師應當在此時區域活動中安排豐富、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材料,對學生進行適時適當的指導,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完成一個出色的“起跑”。
參考文獻:
[1]張治軍主編.《幼兒園大班區域活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2]段學紅.《在區域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金色年華(下)》,2012年09期.
[3]石麗.《淺談農村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新課程(小學版)》,2014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