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晟
摘要:本文介紹了當前高職教師隊伍職業化建設的必要性,并從強化職業觀念、增強職業化培訓的針對性、優化教師隊伍結構這三個方面,探討了高職院校教師隊伍職業化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師隊伍 職業化
當前,我國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中國制造2025》的深入實施與推進,高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顯。高職教師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力量,加快其職業化建設既是專業發展的需求,又是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高等職業院校戰略發展的需要。
一、強化職業觀念
教師職業化的內容非常豐富,它不僅指專業素養方面的職業化,還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道德等方面的職業化。高職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因此,強化高職教師的職業觀念,建立健全其理論學習機制,幫助教師牢固樹立職業教育觀念勢在必行。
二、增強職業化培訓的針對性
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時間不長,許多院校都是由其他類別的院校過渡而來,所以教師來源與結構非常復雜。對此,高職院校應綜合分析教師隊伍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
對于來自中等專業技術學校的教師,或者從普通高等學校引進的教師,高職院校都要加強實踐教學方面的培訓。首先,派這些教師到生產經營和管理一線進行掛職鍛煉,讓他們親自參與到一線工作中;其次,利用校內的實習基地,以傳幫帶的方式對這些教師進行培訓;最后,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開發建設,鼓勵教師參與建設與生產過程。
其中,把教師派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是最便捷的方式,但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有的企業并不支持教師掛職鍛煉,且教師對掛職鍛煉沒有正確的認識,導致掛職鍛煉效果差強人意;教師通過校內的實習基地進行培訓,雖然有利于學校的管理,但是實習基地生產任務有限,與現實中的生產環節有很大區別,制約了教師的培訓效果;讓教師參與到校企合作的項目中,雖然效果最為理想,但是教師參與程度過深,影響了教學素質的提升。由此可見,這三種方式各有利弊,高職院校應結合實際,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
對于從企業中引進的教師,他們實踐經驗豐富,可以有效彌補現有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的短板。然而,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其核心能力是教學的素質與技能,來自企業的教師缺乏教學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因此,對于這些教師,高職院校要進行教育理論和技能的培訓,使其掌握職業教育的理念與要求。
對于新任職的教師,高職院校要給他們一到兩年的適應時間,通過資深教師的帶領與培養,使其全面把握課程設計、課堂教學、教育方法等素質與技能。
三、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1.優化年齡結構
由于高等職業教育轉型,教師隊伍呈現老齡化傾向,所以高職院校要大力培養新生力量,優化年齡結構。一方面,年輕教師受現代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學理念較為先進,且對現實社會的了解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年輕教師更容易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易于獲得學生的認同,從而促進師生間的交流,提高教學效率。因此,高職院校要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立足于學校的戰略規劃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前瞻性思維培養學校的教學骨干。
2.豐富教師來源渠道
教師來源渠道單一,導致教師隊伍結構同質化,不利于人才的競爭和人才隊伍的多元化。因此,高職院校要從多方面、多渠道建立教師引進機制,嚴把入口關,樹立不拘一格、任人唯賢的招聘理念,以多種方式選擇人才、多種渠道引進人才、多種標準衡量人才,使教師隊伍在高標準、高質量的前提下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的優勢。
3.提升科研能力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實踐是理論的試驗田。建設一支職業化的教師隊伍,必然要加強教師隊伍的科研能力,所以高職院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和鼓勵教師結合教學改革開展科研工作,通過科研探索前沿理論,培養一支專業型、專家型的教師隊伍。
四、結語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這對高職院校建設職業化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要大力加強教師隊伍的職業化建設,從強化職業觀念、增強職業化培訓的針對性、優化教師隊伍結構這三個方面,提升教師隊伍的職業化水平。
(作者單位: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