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士富
摘要:通識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手段。大學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把統計學作為通識教育內容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一種現實選擇。統計教育是經過本科教育的現代人必須具備的訓練經歷,是本科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科學素養和科學方法的重要構成內容。把統計教育納入通識教育的范疇,既是大學教育的需要,也是社會和科學發展對統計學的要求。列入通識教育的統計教育要明確它的歸類,并設計好教學內容和形式。
關鍵詞:教育學;實證;通識教育;構成內容
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又稱“通才教育”。它是指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高等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發展。通識教育是一種實現素質教育的手段。
基于素質概念,素質教育是一種具有“功利”傾向的目標教育。原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
大學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為社會所需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但它又區別于專業教育。專業教育是對可能從事某種職業的專業人員的執業資格所進行的必備專業學習背景的教育,也稱專門教育。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又相輔相成,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形成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專業教育要充分發揮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還要把通識教育的優秀教育理念移植到專業教育中,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國是開展通識教育最早、通識教育體制最完善的國家之一。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因學校的不同而不同。但總體而言,各學校對通識教育學分的設置一般不少于35學分。據調查顯示,美國大多數大學的通識教育學分為45學分。其中技藝或技巧為15學分,包括演講與寫作9學分;量化分6學分。知識范疇為30學分,包括健康與身體活動3學分;自然科學9學分;藝術6學分;人文學科6學分;社會與行為科學6學分。
哈佛大學作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一直推行通識教育課程計劃,并對美國的高等教育產生重要影響。哈佛大學在近四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五次較大程度的通識教育改革。在進入新世紀以后,哈佛大學將本科生必須完成的課程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專業課程,學習量約占總學習量的50%;第二類、第三類分別為核心課程、共同必修課程,學習量各占總學習量的25%。其中,第二類核心課程為通識教育課程,劃分為10個領域,主要內容包括:審美學的理解、文化與信仰、以實驗為依據的推理、道德推理、生存方式的科學、客觀世界的科學、世界中的各種社會、美國與世界等。第三類為共同必修課程,包括英文寫作、外語課程以及數據資料分析與詮釋。
哈佛大學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
與共同必修課程界限明顯,但又相互支撐;提出了關于道德觀、價值觀和對心靈、理性的培養要求,幫助培養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人;提供了關于社會、自然、人文、藝術等領域廣泛的知識,幫助學生以跨學科的、文理綜合的廣闊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著重能力的培養,符合終身教育的思想,幫助學生適應當今和未來社會崗位變動和職業轉變的要求;重視國際知識和國際問題的學習,符合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改變也在呼喚素質教育。此外,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需要以廣泛的通識教育為基礎,如果學生不了解各領域最基本法則,也很難在這個融云計算、物聯網、移動通信、大數據、智能化為一體的時代成為真正的專業人才。基于這種認識上的轉變,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一些大學都開始進行通識教育的探索。目前,國內對通識教育內涵的認識基本可以概括為:通識教育是人性教育、全面素質教育、思維方法教育、非專業教育。
復旦大學在國內大學中是發展通識教育起步較早、成果較多、影響較大的一所重點大學。1994年,復旦大學啟動了學分制建設,將全校專業劃分為13個學科大類,實施“通才教育、按類教學”。進入本世紀以后,本著“大學本科教育是通識教育基礎上寬口徑專業教育”的理念,復旦大學于2002年將全校課程劃分為綜合教育、文理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大板塊。文理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為人文、法政、經管、自然科學、數學、技術科學和醫學七個大類,實現了由按類教學向大文大理教育的轉變。
2005年,復旦大學為進一步推行通識教育成立了復旦學院。本科生進校第一年開始接受通識教育,學校專門在綜合教育課程板塊中設置有通識教育課程,并對不分專業的所有本科新生,統一進行一至兩年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包括六個板塊: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這些課程是學校各專業本科學生的必修課程,體現了復旦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基本要求。
總之,通識教育的根本是培養人的整體素質;強調不同領域專業知識的整合和兼收并蓄;重視培養人的思維方法及敏銳的洞察力;強調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強調對對方文化的尊重。通識教育也重視培養人的情操,其宗旨是培養完整的人;在教育的意義上,是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也是為學生未來人生所做的能力準備。
參考文獻:
[1]張慧潔,孫中濤.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研究綜述[J].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2]陳向明.從北大元培計劃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J].北京: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3期
[3]張亞群.什么是好的通識教育[N].北京:光明日報,2016年05月10日
[4]劉豇豆.試論我國通識教育的缺失與大學理性失范的聯系[J].成都:亞太教育,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