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艷
摘要: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知識,鑒賞音樂作品,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素養,讓學生能夠像閱讀文字一樣細細感受每一個音符所表達的蘊意。本文探討了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策略,以期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音樂 課堂教學 策略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國家教育部門提倡要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強調各個學校必須加強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的教學,確保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初中教育階段,創新音樂教學理念,豐富音樂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對于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能力、音樂鑒賞能力,以及開發其語言功能具有積極意義。
一、創新初中音樂教學理念,強化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
在初中音樂教學階段,學生對音樂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精神世界相對富足,已經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這時學習音樂,對開發他們感知能力和語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任何課程的學習,都應該循序漸進,掌握基礎樂理知識,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音樂基礎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樂理知識后,以更加專業的角度鑒賞音樂作品。同時,教師還要重視音樂教學的實踐過程,加強學生的視唱練習,提高音樂教學的系統性。
在專業音樂學習的課程中,音樂簡譜、五線譜等是學習的第一步。初中音樂教學沒有追求專業化,但教師應教會學生基本的樂理知識和音樂鑒賞方法。如在學唱歌曲時,教師應先教學生唱簡譜,再教唱歌詞,讓學生能夠快速學會這首歌,加深對這一音樂作品的認識,逐步提升樂感。
二、倡導初中音樂教學形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不竭動力。初中音樂教師應倡導教學形式多樣化,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開展音樂教學,提高音樂教學質量。音樂是一門獨具特色的課程,本身就具有多種表現形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局限于音樂教材,而應充分利用學校獨特的音樂教學資源,創新課堂教學設計,運用多種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初中音樂教材的大部分曲目都能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出來,別有一番韻味。因此,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多種樂器演奏同一曲目的音頻。如膾炙人口的《搖籃曲》,其演奏樂器可以是鋼琴、小提琴、笛子,也可以是大合奏。另外,音樂屬于聽力感知范疇,舞蹈屬于視覺感知范疇,兩者經常以結合體的形式出現。因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看音樂作品的歌曲和舞蹈視頻,豐富學生的音樂感知形式,以多種感官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讓學生感受音樂世界的奇妙多姿。
三、豐富初中音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音樂,具有多種演奏形式和表達方式,它的內涵不僅存在于作品本身,它的知識廣度不止于樂符的拼接和曲調的變幻,它是時代背景下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內容除了音樂作品之外,還可以包括音樂電影、舞臺劇等。豐富的課堂教學內容不僅能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而且能提升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
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音樂背后的知識,如音樂的發展歷程、音樂的演奏形式、優秀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等。另外,教師還可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與學生探討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與流派,與學生一起聆聽《高山流水》《廣陵散》《十面埋伏》《梅花三弄》等著名音樂作品,并講述名曲背后的名人軼事。
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關于中國古典音樂的創作,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并展示給學生看,如《母儀天下》趙飛燕的鼓上舞、《臥虎藏龍》中《十面埋伏》的鼓舞,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音樂的魅力。
四、結語
音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人們可以通過音樂訴說自己的情感,可以通過音樂感受這個世界。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讓學生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王吟.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質量[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9).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