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明
(天水農業學校,甘肅 清水 741400)
摘 要: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儒家雖早已成為歷史,但其思想精粹所帶來的價值影響一直在不斷延續,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天人合一生態觀、為政者修生觀和義利觀著手,對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進行探討。
關鍵詞: 儒家思想 現代價值 天人和諧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隨之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問題。儒家思想雖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其中提倡的諸如天人和諧等思想依然對當今社會人的價值觀、道德觀的樹立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筆者對相關觀點進行了論述,以求了解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
一、儒家思想中“義利觀”的現代價值
中華大地歷經幾千年發展,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人們的價值觀都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儒家思想中“義利觀”所提倡的先義后利的價值觀依然是人們價值觀的指向標。經濟高速發展,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有所抬頭,一些人在商品經濟洪流中逐漸迷失,“義利觀”中的先義后利思想就能對這類現象的產生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當前,市場利益最大化、經濟利益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性中求利欲望的增強,使得一些人們的享受欲、利益欲急劇增長。面對這種情況,比較迅捷便當的方法是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這種方法雖然有效,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解決不了最本質的問題。挖掘利用“先利后義”“見利思義”等價值觀,并大力倡導,提升民眾精神需求,從心理上遏制墮落思想的蔓延。
儒家思想中以義為上這種道德追求有利于民眾道德修養的提高和對個人思想的約束。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集體主義這一傳統,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只有通過對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才能體現個人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隨著近些年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參與市場經濟的人往往在竭盡全力地追求最大化利益,其中某些人開始出現為了滿足個人利益不擇手段的情況。“以義為上”這種儒家義利觀中,把多數人的利益稱之為“義”,如國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等。這種高尚的道德追求促使人們循義而行,應用到現代則能對當今個人思想蔓延這一現象起到抑制作用。
二、生態和諧中的“天人合一”道德觀
我們把協調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關系的行為準則稱之為生態道德,是我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保障。“天人合一”這種生態和諧思想,從道德方面強調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就現代社會而言,“天人合一”思想立足于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互相協調,重點強調的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對后代構成危害的發展”。
儒家認為:天與人、天性與人性、天道與人道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類相通的,因此可以達到一種和諧統一的境界。“天人合一”這種思想最早產生于先秦時期,儒家思想認為,天人關系實際上就是神人關系,天作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中的最高主宰,是具有人格和意志的神。《尚書·洪范》中提到:“惟天陰騭下民……天乃賜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意思是說民眾是由天在保佑,因而上天賜給大禹九類大法規范人倫,使社會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這種觀點肯定了天與人之間的相通關系,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春秋時期,子產認為“禮”具有天人相通的性質,民眾按照“禮”行事是天經地義的。他提出:“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這種思想是把天道和人道聯系起來,反映的是天與人之間的相通性。
戰國時期,孟子再次把天性和人性聯系起來,他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認為溝通天人關系的橋梁是人的天性,要以道德規范自身行為才能實現天與人的統一。孔子明確主張敬天法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認為人類社會是依據自然界變化的本體建立尊卑秩序,協調天人關系的。《易傳·文言》提出了“與天地合其德”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類與自然相互適應和協調就是與天地合其德。《易傳·系辭》中提到圣人的行事準則是“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從哲學角度表述就是一方面要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天人和諧的境界。與之相似的是荀子提出的“明于天人之分”觀點,他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這種觀點認為人類和自然所存在的矛盾是可以調和的,人類需要對自然保持尊重,并順應自然規律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一直到張載在兩宋時期第一個明確提出“天人合一”這個命題,認為天地生人與萬物,如同父母。民眾是兄弟姐妹,萬物則是親朋好友,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關系,天人協調是最高理想。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儒家對于“天人合一”有很多種表述,但是核心都是一樣的,都是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類只能順應自然規律利用自然,使其符合人類需求,絕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對其進行改造和破壞。把儒家天人和諧這種思想用作現代工業發展環境保護的價值導向,對于如何解決當今社會因為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天人和諧思想引導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和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重新認識大自然對于我們生存所存在的重大意義,啟發人類對于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才能為后人留下良好的生存環境,才能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保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走可持續發展路線。正是因為這些,“天人合一”這一儒家思想在當今社會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從政者修身的領導思想
宋朝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儒家中所包含的豐富治國理政學問,一直到今天,儒家的領導思想與智慧仍然對發展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領導理論有借鑒意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系統主張在《禮記·大學》中被明確提出。儒家思想中治國理論主要為人治和德治。對于領導者有著非常高的道德要求,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從政思路,實際上就是把德治建立在人治的基礎上,最終通過人治實現其政治理念。所謂的“人治”中的人,就是各級官吏,在人治的時代,選擇的官吏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格素質、道德素質、知識素質和政治素質。雖然當今社會已經進入法制時代,但是對于從政者來說,修身這一要求仍然對現代官員提高自身素質有積極的意義。這種思想仍然啟示現代社會的領導者增強執政能力和提高個人修養。各級官員需要明白自身的道德修養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富民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各級官員在道德體系中納入儒家領導思想中的修身理念,就能有效遏制貪污腐敗問題的發生,民眾對于政府會更信任和支持,整個社會都會進一步完善,最終推動整個社會大步前進。
四、結語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加之外來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這些因素造成了一些人對儒家思想現代價值的懷疑。對于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儒家思想,我們要摒棄其中那些不適用的思想,結合當今社會的實際情況改進和運用那些積極有用的思想,體現出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古人留給我們的遺產,是現代人的財富還是負擔?這需要我們自己把握。
參考文獻:
[1]任嬋媛,王洪斌,趙世杰.儒家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較研究[J].商業經濟,2016(03):4-6.
[2]尼莎.論儒家思想在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及對當代社會的積極影響[J].大慶社會科學,2016(04):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