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琤+曹繼紅+徐國榮+徐煥新+李平龍+陶冶+王鵬

摘要:目的 為總結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無創診斷的方法,評價其在乙型肝炎肝纖維化診療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擇我院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15例,采用Fibrometer模型、瞬時彈性超聲(Fibroscan,FS)及彌散加權MRI(DWI)三種方式進行肝纖維化無創診斷,同時對照肝穿刺活檢的病理結果進行分析,計算各自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結果 按肝纖維化病理診斷本組S0期2例、S1期4例、S2期6例、S3期3例;Fibrometer模型各期的診斷準確率均超過80%,基本可以代替活檢;Fibroscan敏感性在輕度肝纖維化病例中診斷價值偏低,在中、重度肝纖維化診斷中接近Fibrometer模型,可以達到80%以上;彌散加權MRI3各期診斷相關程度高達81.75%。結論 Fibroscan和彌散加權MRI是臨床評價中、重度肝纖維化比較實用的檢查方法,Fibrometer模型和肝臟纖維化病理診斷可作為進一步診斷補充手段。
關鍵詞:肝纖維化;無創診斷;慢性乙型肝炎;臨床價值
肝纖維化(hepatic fiblnsis)是指肝臟纖維組織的過度沉積,多種病因導致肝硬變的病理基礎[1]。近年來,肝纖維化無創診斷技術發展迅速,為更好地總結肝纖維化無創診斷的臨床價值。我們對1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進行相關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13年10月~2015年6月收集我院慢性乙型并且行肝穿刺活檢患者15例,入院時符合2000年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同時所有患者符合乙肝HbsAg和乙肝病毒陽性并持續1年以上;排除伴有其他如肺氣腫、嚴重冠心病和腫瘤的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病程6.7年,均按照正規地抗病毒治療。
1.2肝纖維化無創診斷方法 采用三種肝纖維化無創診斷Fibrometer模型[2]、FS[3]和彌散加權MRI[4]:①Fibrometer模型計算方法如下:收集患者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指數(PI)、AST、A2M、HA、尿素和年齡7個參數,加權后分別導入其判別公式計算結果;②FS具體方法:采用FibroScan體外診斷設備所有患者檢測肝右葉區的肋間隙,每名患者需測10個位置點,取加權平均值。③彌散加權MRI方法:GE 增強1.5T磁共振掃描儀掃描膈頂至肝下緣,進行常規軸位 SPGR T1WI、FSE、T2WI、FSE、T2WI壓脂序列,DWI采用SE-EPI,3個不同彌散敏感梯度b值分別為b1=300、b2=500、b3=700s/mm2,后工作站對三個b值的DWI圖像和信號強度和ADC值進行測量,選取肝臟右葉肝門層面作為收集數據,該方法由我院MRI醫師完成。
1.3肝穿刺活檢 所有患者在B超多普勒的監視下由我科有經驗醫師進行肝穿刺活檢,獲取肝標本進行常規的4%的多聚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制作切片,由我院病理科蘇木素伊紅染色,進行顯微鏡觀察并拍照。按照肝纖維化病理診斷標準分為S0~S4共5期[5]。
2結果
2.1通過肝活檢按肝纖維化病理診斷標準,本組S0期2例、S1期4例、S2期6例、S3期3例,病理切片可見大量肝細胞變性,有卟啉沉積,部分銀染細胞表現,見圖1~2。
2.2結果觀察,Fibrometer模型與活檢相比,各期的診斷準確率均超過80%,顯示良好診斷價值,特別在中、重級肝纖維化診斷中作用明顯,基本可以代替活檢;Fibroscan敏感性在輕度肝纖維化病例中診斷價值偏低,在中、重度肝纖維化診斷中接近Fibrometer模型,可以達到80%以上;彌散加權MRI3個不同彌散敏感梯度統計分析,與活檢各期診斷相關程度高達81.75%,見表1。
3討論
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我們應用這些技術不斷推動肝纖維化無創診斷的發展。目前,臨床上建立了多中肝纖維化無創診斷的方法,主要是收集患者臨床評估、血液學血液生化指標檢測、非損傷性影像學檢測數據綜合判斷肝纖維化纖維化程度。但肝穿刺的病理診斷對肝纖維化的診斷、分期及判斷藥物阻斷肝纖維化進程方面價值仍然十分重要,病理診斷肝纖維化視為“金標準”,我們同時注意到肝活檢的部位和組織不能全面代表肝臟整體的纖維化程度,有時產生“一葉障目”的負面作用。在總結文獻的基礎上,我們選擇三項具有代表的肝纖維無創檢查技術,分別采用Fibrometer模型、FS及彌散加權MRI(DWI)。通過上述結果分析:這三項技術均能達到很高的準確率和敏感性,顯示無創技術在干纖維化診斷領域中的前景,完全適用于大中型醫院。其中,三種技術中Fibrometer模型與活檢相比,各期的診斷準確率均超過80%,特別在中、重級肝纖維化診斷中作用明顯,基本可以代替活檢,但我們認為其標本收集較多,因素控制困難較大,在本組中發現3例明顯不對應的數據,嚴重影響一般臨床醫師的解讀,故其日常臨床應用價值目前仍然存在不小障礙;Fibroscan在中、重度肝纖維化診斷中接近Fibrometer模型,可以達到80%以上。國內,該方法一致認為對中重度、嚴重的肝纖維化臨床適用[6],目前主要受患者肥胖的影響較大,我們建議對于體重過大過輕者應該結合其他評估方式考慮;彌散加權MRI的3個不同彌散敏感梯度統計分析,與活檢各期診斷相關程度高達81.75%,彌散加權MRI在中期肝纖維化診斷中作用較大,同時MRI在分辨血管和微小肝臟腫塊方面優勢明顯[7]。因此,我們認為Fibroscan和彌散加權MRI是臨床評價中、重度肝纖維化比較實用的檢查方法,Fibrometer模型和肝臟纖維化病理診斷可作為進一步診斷補充手段,這些技術的掌握有助于我們了解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的病理進展和藥物阻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延永琴, 鄭智勇, 曾德華,等. 肝臟Wilson病的臨床病理特征[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6(5):782-789.
[2]楊開明,蔣文娟,成家茂.細胞信號通路影響肝纖維化的研究進展[J].大理大學學報,2017,21(2):46-50.
[3]鄭永平,麥德民,黃錚銘,等.實時B超引導下的瞬時彈性肝纖維化評估[J].中國醫療設備,2011,26(1):34-37.
[4]胡興榮,崔顯念,胡啟托,等.肝纖維化MRI彌散加權成像的初步研究[J].中國CT和MRI 雜志,2011,9(6):8-10.
[5]柯柳,溫小鳳,蔣忠勝,等.慢性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復制與肝纖維化程度的關系[J].廣東醫學,2010,31(5):628-630.
[6]李麗,展玉濤,肝纖維化無創性診斷研究進展[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0,13(2):145-147.
[7]張鐵亮,李彩英.肝纖維化M RI 研究新進展[J].放射學實踐,2010, 25(4):454-457.
編輯/高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