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明朝初期,明帝國在恢復國內發展的基礎之上,又要面對周邊勢力的襲擾,因此,面對這一情況,統治階級秉承著“以守為主,以攻為輔”的方針,運用了充實邊疆與發展邊疆相結合、閉關自守與基礎建設相結合、主動教化與戰術打擊相結合的措施來治理邊疆,這些措施推動了明王朝的建設發展。
關鍵詞 明初 邊疆 治理
作者簡介:張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研究生部。
中圖分類號:D6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67
一、明初邊疆治理的背景
(一)國內需要休養生息
公元1367年朱元璋大敗元軍,第二年,朱元璋稱帝,定國號為明,年號為洪武,歷時二十年的戰爭就此宣告結束了。長年累月的戰爭給黎民百姓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大量荒廢的土地,各地銳減的人口數量,可以說,中國經歷戰爭之后元氣大傷。因此,明王朝需要積極整飭國內的發展,給百姓、軍隊等休息的空間,修復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家。對此,朱元璋曾坦誠地向將士們說,你們長期辛苦地征戰四方,我的子民們在元朝長時間地繳納苛稅,被征兵服役,困頓不堪,現在王朝剛剛建立,應該整飭邊防,充實國家,來使你們和我的子民們休養生息。
(二)元軍退居蒙古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軍擊退了元朝統治者,元順帝放棄了國內之地,蒙古族返回到了初始之地。并且,明朝的將領在朱元璋的授意下,繼續追擊元軍,并在1372年,收取了甘肅行省。明軍勢如破竹,在威勢的作用下,1371年,元朝遼陽行省平章劉益降明。自此,明王朝北部邊疆版圖就此形成了。雖然如此,可元朝的軍隊在蒙古地區(今內蒙古)依然擁有強大的戰斗力,并且元朝的統治機構依然還在,并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最重要的是,元順帝還在做著自己的“皇帝夢”,時常對明朝的邊境進行騷擾,意圖攻破明王朝,占據國中肥沃之地。在元順帝死后,北元后主脫古思帖木兒也對明王朝虎視眈眈,屢次進犯明境。
二、明初邊疆治理的核心思想
朱元璋在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后,親自對邊疆建設方面進行了規劃,其中,“以守為主,以攻為輔”的邊防方針是他邊防方略核心思想。
(一)積極防御
朱元璋認為,保衛邊疆的軍隊,固然應當向敵人展示力量,顯示大國風采,但尤其重要的是守以持重。“來則御之,去則勿追,斯為上策。若專務窮兵,朕所不取。”也就是倡導駐守邊疆的軍隊應當重守城,而不能輕易出城追擊敵人。一方面,明朝剛剛建立,需要一定的時間來休養生息。另一方面,明朝來自北方的威脅主要就是游牧民族,其特點是機動性強,來犯頻繁,多為小股隊伍,明朝軍隊追之無益,但他們給邊境地區帶來了很大的損失與威脅。
(二)有備無患
朱元璋認為,邊疆守衛最重要的就是有防備,有防備之后就沒有什么好擔心的了。他闡述了“嚴守備”的重要性,胡虜聚散無常,如果邊疆地區守衛不嚴密,他們就會進來危害百姓。因此,他主張修繕邊疆防衛設施,要求邊軍將士增強平時的訓練,同時提高警惕,加強在北部邊境地區的巡邏,隨時掌握敵方的動向。
(三)重點應對
朱元璋從歷史的角度對北方的敵人進行了總結,他曾說:“昔漢唐之御胡虜,每秋高馬肥,知其入寇,乃設謀定策,伏兵以待之,否則必為邊患。古今時勢雖異,而御侮防患則同。”即北方游牧民族在秋季最有可能來犯。一方面,境內秋季正是收獲的季節,糧食豐收,物資豐裕,此時來犯獲利頗豐,另一方面,秋季游牧民族的馬匹最肥,適宜作戰。因此,在一方針的指導下,明王朝設立了“防秋“制度,即在入秋之前,集結邊疆軍隊,加強訓練,防止蒙古騎兵入境搶奪物資。
朱元璋之所以采用“以守為主,以攻為輔”的邊防方針,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他認為明朝之外資源匱乏,沒有必要去侵占對方的領土,并且,自詡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無所不豐。所以,他認為只要做好邊疆防衛即可。第二,明王朝在客觀上確實需要休養生息,需要發展,若再進行連年的戰爭,軍隊的開支勢必會增加農民們的負擔,這定會使本就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農民奮起反抗。
三、明初邊疆治理的舉措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把他的九個兒子分封到了邊疆地區,賦予他們指揮軍隊的權力。這樣一來就把邊疆地區的軍隊全部置于中央的統一指揮下,有利于統治階級對邊疆地區的統一指導。在此基礎之上,明朝運用了以下舉措對邊疆進行治理。
(一)充實邊疆與發展邊疆相結合
一國的邊疆地區的軍事力量必須相當強大,如此,才能夠應對外來的襲擾,保衛內地人民的安全。明初統治階級采用了軍兵結合、移民實邊與屯田制度、修筑長城等方式保障了軍隊數量以及質量,增強了邊疆地區的軍事力量。
1.軍兵結合
朱元璋在邊疆地區以及沿海地區廣布都司衛所。“天下既定,要害地,一郡者設所,郡者設衛,率五千六百人為衛,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十有二人為百戶所。所設總旗二,旗十,小聊比以成軍。”衛所負有保護邊疆和鎮壓地方的職責,在衛所駐守的為軍。軍有世襲制度,一旦充軍,世世代代都為軍,并且,必須駐守在指定的衛所,征召、退伍都有法令上的強制性,且有固定的駐地衛所與額度。兵則是臨時從民中招募的,屬于自愿充當,沒有法令上的強制性,無一定的數額以及固定駐地。軍與兵作為戍邊的力量,保證了邊疆地區軍隊的數量,為穩固邊疆奠定了基礎。
2.移民實邊和屯田制度
明朝初期,長年的戰事導致了邊疆地區的空虛,這讓本就地廣人稀的邊疆地區,人員更加稀少。邊疆地區出現了有邊無民的狀況,同時,大量的荒地需要人員去開墾。因此,為了鼓勵開墾荒地,明政府采取了移民實邊的措施,強制性地
把人多地少地區的人員遷到邊疆地區進行荒地的開墾,并全部免三年賦稅,同時由政府提供農具等。這些措施不僅緩解了內地地區人多地少產生的矛盾,并且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充實了邊疆地區空虛的狀態。由于戰事,明初的軍隊總數相當之多,明政府需要提供相當的糧食來滿足軍隊最基本的需要,這對明政府來說是一個難題。朱元璋認為:“古者寓兵于農,有事則戰,無事則耕,暇則講武。”因此,明政府采用軍屯制度來緩和這一問題。軍屯就是駐扎在邊疆地區的軍隊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分出一部分人來屯田。一般來說,邊疆軍隊中有三成用來守城,剩下的負責屯田,如此一來,軍隊的糧食就得到了保障。與此同時,明政府還鼓勵商屯,用以應對軍屯入不敷出的狀況。商屯是指商人來邊疆地區通過雇人的方式屯田,然后用種出的糧食同明政府換取買賣食鹽的權利。這樣一來,商人獲得利益的同時,也使軍糧得以補充。商屯的實施,既緩解了軍屯糧食不足的狀況,同時商人的到來也為邊疆地區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這兩項政策的施行在保證軍隊戰斗力的同時,也大大地開發了邊疆地區,促進了明朝初年邊疆的穩定與發展。
(二)閉關自守與基礎建設相結合
自元朝末年以來,倭寇就不斷進犯東南沿海地區。明朝建立之初,倭寇仍然在沿海地區進行劫掠。因此,明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來保衛海疆安全,鞏固新生政權。因此,明政府采用了海禁政策以斷絕同外部的往來,同時,建設強大的水軍以應對來犯之敵。
1.海禁政策
朱元璋認為,倭寇逐漸興起的原因在于國中之民同外界的交流關系密切。所以,明政府就下令撤銷長時間存在負責海外貿易的機構,同時以倭亂不斷為由,禁止國內人民同外國人進行交流。此后,每隔一段時間,朱元璋就會重新對海禁政策進行強調。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 “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詔戶部申嚴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國金銀、銅錢、緞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來不許出番,今兩廣、浙江、福建愚民無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貨物, 故嚴禁之,沿海軍民官司縱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在這之后,又禁止所有民間人士使用外國商品。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一月,朱元璋發布詔令:“禁民間用番香番貨, 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見有者,限以三月銷盡。民間禱祀,止用松柏楓桃諸香, 違者罪之。其兩廣所產香木,聽土人自用,亦不許越嶺貨賣蓋慮其雜市番香, 故并及之”。
2.建設水軍
海疆防衛力量的強弱同水軍的建設密不可分。明政府為了抵御倭寇的侵襲,開始增強水軍的實力,在重視水軍武備,重視造船的同時,為了加強中央的控制,建立了一支中央直屬的水軍,建制二十多個衛,每個衛擁有五千六百人,擁有戰船一千二百艘,針對倭寇的活動規律,在沿海地區擔負巡防任務,以保衛海疆。在此基礎之上,依時令進行活動,每到春季,就開始進行出海巡邏,兵分多路應對來犯之敵。這種先進的海疆防御舉措,在增強明初海疆防衛實力的同時,有效地打擊了倭寇,形成了巨大的威懾力。
(三)主動教化與戰術打擊相結合
明朝邊疆地區的威脅主要來自于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而其周邊的少數民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攝于明王朝強大實力而安分守己的少數民族,還有一類是主動進犯明王朝的少數民族,這主要就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就是北元王朝。
他分析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因此,他采用主動教化與戰術打擊來應對周邊的少數民族,以此維持邊疆的穩定與發展。
1.主動教化
朱元璋認為要以德服少數民族,一方面,在接受來自四方少數民族的朝貢時,為了顯示天朝上國的優越,對來訪使者進行厚待,并向其國家回饋豐厚的獎勵,以安撫其心。另一方面,朱元璋派遣使者同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良好的關系,并主動邀請少數民族政權的子弟來京學習。這一措施的實行,不僅解決了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隱患,還促進了多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2.戰術打擊
為了來自北部少數民族的威脅,明王朝建立了一條東起遼東,西至寧夏的防線。這條防線的構筑,從整體上對來犯之敵進行應對。若有小股戰事發生,駐地邊軍自可應對,若有遇到大批蒙古軍隊進犯,則各地之間相互為援,能夠迅速集結軍隊,發起反擊。同時,考慮到蒙古軍隊騎兵的威力,明王朝采用了“縱深防御”的策略,即在邊疆地區至邊疆線上設置真空地帶,若蒙古軍隊強勢,則暫避其鋒芒,把蒙古軍隊騎兵放進來,誘敵深入,同時集結部隊,設置埋伏,待時機成熟,一舉進行反攻。這種整體防御與縱深防御相結合的戰術舉措,有效地遏制了蒙古軍隊的大舉進攻,保障了明朝初年邊疆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四、結語
明初的邊疆治理措施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是十分合理的,并且這些措施一直延續到了明朝的中后期,但是,我們從后世的發展來看,明初的這些措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推動明王朝走向了衰落與滅亡。
參考文獻:
[1]李琦. 邊境地區境外邊民跨境(違法)犯罪活動研究.犯罪研究.2011(1).
[2]李琦. 吉林中朝邊境地區境外邊民“三非”問題研究.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1(2).
[3]常曉丹、閆闖. 丹東地區毒品犯罪特點及對策研究.遼寧警專學報.2013(5).
[4]孟立君. 邊境地區治安形勢及對群眾工作的影響研究.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