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慶周
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30多年發展進步的歷史經驗十分豐富。從馬克思主義中國主體的綜合能力角度看,我們黨取得的主要經驗有四個方面:善于把握“三大規律”,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善于增強“三個自信”,不斷凝聚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的精神力量;善于克服“三重困難”,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創新;善于解決“三大基本問題”,緊扣共同主題不斷加快理論創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歷史經驗;探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特指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創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黨不斷攻堅克難,有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綜合能力角度看,有四條經驗尤其重要和寶貴:堅持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大膽進行實踐創新,勇于開展理論創新。認真分析和深刻總結這些歷史經驗,對于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重要意義。
一、善于把握“三大規律”,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要的就是學會準確理解和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也是領導干部必須普遍掌握的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秉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善于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規律,富有創造性地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順利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善于把握“三大規律”,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的一條重要經驗。
(一)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開展對外友好合作
20世紀下半葉,尤其是冷戰結束后,國際局勢發生了大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都出現了許多新特點。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中,我們黨善于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行了新觀察、做出了新判斷、揭示了新規律,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例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三個沒有變”,就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拔覈幱诓㈤L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體現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統一,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認識的最大貢獻?!叭嗣袢找嬖鲩L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認識。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解決這一長期存在的社會主要矛盾,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發展馬克思主義?!拔覈鞘澜缱畲蟀l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以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方式認識的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以來,資本主義通過對自身生產關系的自我調節,擴大了自身發展空間,社會主義將與資本主義處于長期共存、長期競爭的狀態。根據這一新判斷,我們黨秉承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與資本主義國家開展友好互利合作,倡導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之間的融合發展,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充分發揮制度優勢
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關乎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對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共產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通過不懈努力,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中,逐漸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首先,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其次,回答了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現成的模板,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其實是各國自己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理論涉及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階段、根本任務、主要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發展戰略、步驟方針、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系列重大問題,系統揭示和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系統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過程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科學發展觀深刻反思社會和自然方面逐漸顯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不同制度模式、發展道路開展深層次較量,如何把握機遇,贏得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優勢?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社會主義建設客觀形勢進行戰略謀劃和部署,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把握進入新境界。
(三)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強化黨的自身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進行了不懈探索。鄧小平總結中國共產黨執政幾十年的經驗教訓,在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執政黨建設思想,豐富了執政黨建設理論,并提出了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的政治交代。在經歷東歐動蕩、蘇聯解體和國內政治風波等一系列嚴峻考驗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對共產黨執政規律進行了系統探索,明確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概念,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闡述了我們黨對執政基礎、執政內容、執政任務和執政要求的認識,回應了鄧小平的政治交代。進入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凸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宗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執政能力建設的認識,這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一次重要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思考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治國理政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表明我們黨對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有了新探索、新認識。
二、善于增強“三個自信”,不斷凝聚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蔽覀凕h、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自信,絕非憑空的盲目自信,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尤其是有著三十多年研究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之所以能夠書寫一篇又一篇的新篇章,創造一個又一個新奇跡,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并不斷增強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高度自信,不斷凝聚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精神力量。
我們的自信是在深入研究和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增強的。改革開放前,由于缺乏經驗,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我們黨遭遇了嚴重挫折。在歷史的岔路口,面對往哪里走、走哪條路、怎么走等重大現實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的決定,極大增強了全黨全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反思新中國成立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開展了積極和大膽的探索。開始的道路探索形式是“摸著石頭過河”。對于這種探索形式,很多人并不清楚未來將會怎樣,可以說信心并不充足。到了1980年,我們黨對正在探索的道路有了初步認識。鄧小平指出:“現在我們正在摸索比較快的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各個國家應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實現社會主義的政策”。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得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基本結論”。這個“基本結論”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終于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正確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大大增強了人們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決心和信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是堅持了社會主義,還是背離了社會主義?國內外部分人在思想上是有分歧的。思想不清,信心不穩。為廓清各種錯誤思潮,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總結、概括和提升新做法新經驗,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輪廓。黨的十五大提出鄧小平理論,并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此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相繼產生。黨的十七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與鄧小平理論一道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樣,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在尋找到正確“道路”的基礎上,又形成了正確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從理論上廓清了人們對道路的疑惑,增強了黨和人民的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
制度建設帶有全局性、長遠性和穩定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形成的道路和理論體系要堅持下去,制度顯得至關重要。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時候,胡錦濤同志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概念。黨的十八大還闡明了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者之間的關系: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同意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道寫入黨章,這大大加深了全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增強了全黨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實現了由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到制度自信的飛躍。
可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中,隨著一系列現實和理論問題的提出和破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探索的漸次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呈現出沿著“道路一理論一制度”的軌跡推進的跡象。在研究和解決這些重大問題的過程中,黨和人民的“三個自信”逐漸形成、不斷增強,并凝結成牢固的心理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有力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繼“三個自信”后,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將對道路、理論、制度的自信推向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層面,必然有助于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文化軟實力,為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凝聚更強大的的信心和動力。
三、善于克服“三重困難”。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創新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實踐創新的動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三十多年來,我們黨之所以在實踐上不斷有新的創造,就在于我們黨能夠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正視問題、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善于克服各種困難和風險,在困境中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勝利,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取得成功的第三條重要經驗。
(一)妥善處理國際突發事件的考驗,把馬克思主義推向更廣闊的境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來自國際突發事件的考驗非常多,最嚴重的莫過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在這場事件中,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失去政權,社會主義在短短時間內遭受重大挫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跌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理論遭到了沖擊。世界馬克思主義者紛紛開始反思:馬克思主義是否真的已經死亡和終結?應該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對這次重大事件進行了深刻反思,認為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的失敗不是因為他們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而恰恰是他們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僵化和教條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結果?;谶@個基本認識,中國共產黨更加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高舉馬克思主義大旗,以極大的勇氣推進改革開放,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一枝獨秀”,開辟了“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局面。時至今日,“中國模式”、“北京共識”、“中國力量”、“中國方案”等詞匯被世人日益廣泛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的成果、經驗、特點越來越引起世界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國際影響顯著增加。中國共產黨在正確認識和把握國際社會風云變化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推向了更廣闊的境界。
(二)果斷處理國內復雜危機事件,把馬克思主義推向更深入的新境界
經濟建設問題無疑是我們黨全部工作的中心問題,同時也是最復雜、最艱巨、最突出的問題。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黨就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改革。由最初的“以市場為導向”的政策,到“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再到在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的觀點,經濟體制改革穩步進行,成效是顯著的。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社會上掀起一股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最終導致了“六四風波”,嚴重地擾亂了正常的經濟建設步伐。這次事件爆發出來以后,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不能改。他說:“經過這次事件,我們只要認真總結過去,考慮未來,我們的發展也許不但更穩、更好,而且可能會更快一點。這件壞事變成好事的可能性是有的?!睘榱藦氐准m正國內外對改革開放政策的困惑和錯誤認識,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并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論述了計劃和市場、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辯證關系。按照鄧小平南方講話精神,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轉型,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識的重大進步,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黨的十四大以后,圍繞如何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我們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更深入的領域,繼續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
中國經濟進入“換擋期”后,“三期疊加”特征明顯,發展面臨的矛盾和挑戰愈加突出。面對困難,李克強同志指出,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的。只要大家同心協力、形成合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這指明了中國經濟三十多年長足發展的關鍵。經濟如此,其他各個領域也是如此。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在不斷地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中前進,并步入一個又一個新境界。
(三)有效處理重大自然災害,把馬克思主義推向特殊領域的新境界
重大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難預測、后果慘重。能否正確處理重大自然災害,是對執政黨的嚴峻考驗,也是對一個領導集體執政能力的重大檢驗。恩格斯指出:“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回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我們黨在及時、依法、妥善處置的過程中,齊心協力克難攻堅,勇于探索總結新經驗,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特殊領域,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
首先,對自然災害進行妥善有效處理,把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渡過了難關,經受住了考驗。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特殊考驗。面對災難,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不斷探索,確立了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奪取了抗擊嚴重自然災害和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步伐非但沒有被嚴重自然災害所阻擋,反而從容地步人這個特殊領域。
其次,鞏固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的主體的地位。黨的執政形象得到提升,執政聲望得到維護,執政地位得到鞏固,領導核心作用得到廣泛而深切的擁護。
再次,對重大自然災害處置經驗的總結提升,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在抗災救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形成了一系列防災救災減災的重要思想,涉及減災規劃、監測預報、災害預防、應急救援、災后安置重建、監督管理等方面,豐富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把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推向了更深入的特殊領域。
最后,在歷次抗災救災過程中,形成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抗災精神,如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這些抗災救災精神,充分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戰勝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我們在災害來臨的特殊時期團結一致、迎難而上、克難攻堅,保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間斷發展。
四、善于解決“三大基本問題”,始終緊扣共同主題加快理論創新
形勢越復雜,任務越繁重,越需要理論創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遇到的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發展問題和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此起彼伏,遇到的挑戰前所未有,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前所未有。在這么復雜的環境中,我們黨能夠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新境界,還有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善于解決“三大基本問題”,并緊扣共同主題開展理論創新。
(一)回應時代需求,加快理論創新
實踐每前進一步,理論就緊跟一步。黨的七大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總結建黨二十四年經驗做出的歷史性決策。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我們黨經過近二十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做出的歷史性決策。從十三屆四中全會開始,江澤民同志陸續對治黨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到2000年正式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前后共經歷了十四年左右的時間。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胡錦濤同志就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和要求,到了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將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從提出到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先后經歷了10年時間。從以上簡單回顧可知,不管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是科學發展觀,從提出到成熟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所經歷的時間,都比毛澤東思想經歷的時間要短。換言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理論創新速度明顯要快。理論創新速度的加快,為加快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保證。
(二)在破解基本問題過程中開展理論創新
理論創新速度加快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善于準確把握實踐提出的基本問題,形成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理論創新范式?;仡欛R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大“基本問題”。鄧小平理論在總結和吸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重點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面臨國際國內的復雜局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深入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重點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基本問題??茖W發展觀在繼續深入回答前兩個基本問題的基礎上,從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出發,重點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基本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高度,著眼國際國內新形勢新特點,繼續圍繞這三大“基本問題”,先后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三十多年來,我們黨對三大基本問題矢志不渝的接力解決,共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
(三)圍繞共同主題,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新境界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三十多年的接力探索中,我們黨始終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勝利,既沒有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沒有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根本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始終堅持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共同主題”。
共同主題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并被認識和把握的。鄧小平理論確立了這個主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主題的世紀承接,科學發展觀繼續高舉這個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主題進行整合,凸顯了這一“共同主題”的地位。共同主題猶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進巨輪的“壓艙石”,對于增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進方向的正確性、改革的穩定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共同主題的形成來之不易,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回答和解決“基本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必須要堅持“共同主題”的統領,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三十多年歷史的重要啟示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艾F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睍鴮戇@篇“大文章”的精彩篇章,當然不是隨性發揮、任意書寫,而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共同主題”。只有緊密圍繞這個共同主題,在實踐中有所創造,在理論上有所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才能順利步入一個又一個新境界。
參考文獻:
[1]韋日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5.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4.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07-02.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2-313.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李克強: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的[N]新京報,2016-01-27.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49.
[8]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N].人民日報.2013-01-06.
責任編輯陸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