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廳廳++楊建++白彬
摘 要: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一直倍受世界各國高度重視。新常態下促進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對于推動我國五大發展理念具有重要的深遠的意義,也是促進區域經濟、資源、社會、文化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基于研究區實際,提出由傳統的PRED系統到ERSC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系統模型修正,并提出具有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PRSD模型修正;ERSC系統;梵凈山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028-02
引言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等面臨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形勢也日趨嚴峻。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上就以合理協調人與自然相互關系,優化調控生存環境為目標,提出了區域人口(Population)、資源(Resource)、環境(Environment)、發展(Development)——簡稱PRED系統(模型)的協調發展,使之形成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區域PRED復合統一體[1]。梵凈山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上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區,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梵凈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及優美的生態環境,其自然、文化資源形成了具有獨特性和稀缺性的原生態精髓,亟須重視和保護。保護區PRSD模型是保護區內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通過相互影響、彼此制約并具有多層次性的復雜開放系統,該結構發展模式對于保護區的人類活動、資源環境的開發深度與廣度,以及保護區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動態響應具有重要影響,也決定著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演替或逆向衰退[3]。
一、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理論意義
1.豐富和發展梵凈山生態系統的研究內容
近年來,關于梵凈山生態發展方面的理論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側重于自然環境要素與人文要素的考察與研究,對區域環境、文化遺產的一體化保護與管理的研究還幾乎沒有涉獵;針對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等方面研究更少;當前對保護區生態系統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基礎資料的收集階段,具體層面研究不足。因此,需要通過PRSD模型修正研究以豐富其研究內容。
2.為國內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中國遼闊的疆域孕育出了多姿多彩、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自然遺產資源,極具美學價值與科學價值。因此,如何更好傳承歷史文化、保護自然遺產等都考量著我們對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思維和智慧。基于國內關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來看,對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具有特殊性,但不能忽略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國內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具有代表性的一員[4],也是一個重要縮影,具有可借鑒的普遍性。
(二)現實意義
1.拓展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通過提出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模型與方法,為地方政府與梵凈山管理局加大對保護區資源保護和建設梵凈山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提供技術支撐,運用可持續發展理論探討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的可行性,推動建立梵凈山保護區以經濟發展、資源、社會、文化四大系統為基礎支撐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2.展現保護區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
梵凈山的地質地貌、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等在武陵山片區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自然和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美學、科研、科普和游覽觀光等價值,既有利于文化藝術的創作、發展和創新,也有利于科學探索、考證和研究,激發人們的求知欲和創作精神。在這方面,梵凈山作為精神食糧,其作用將會是無可替代的。
3.優化保護區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
保護區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區域。旅游業作為銅仁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型產業,其貢獻集中表現為產業鏈條的擴散和延長,從而更好發揮聯動效用,極大促進梵凈山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同時,旅游業又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直接創造以及拉動相關行業就業崗位的潛力巨大,對于緩解地方就業與財政赤字的矛盾有著重要的現實作用和意義。
4.推動保護區生態美麗鄉村的建設
黨的十八大首次針對“美麗中國”專章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保護區是一個以珍稀動物和植物為主、具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的區域,做好其可持續發展工作,將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貢獻。
二、保護區系統結構模式修正
(一)PRED系統的不足及修正
現有研究表明,傳統的可持續理論分析偏重于研究PRED系統,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PRED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然而,對保護區而言,若僅僅研究PRED系統還存在不足,還必須考慮到其他重要因素對系統的影響,有待進一步完善、修正PRED模型。保護區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勞動力轉出現象明顯的地區,社會穩定和社會安全在保護區內具有關鍵的、顯著的和不容忽視的作用。從保護區可持續發展來看,區域各級領導重視梵凈山文化產業的發展,致力于保護、弘揚和傳承地方文化。保護區極具特色的紅色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等的傳承也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它既是一個子系統,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結果,不容忽視。因此,有必要結合實際將原有的PRED模型系統進行修正,將原來的人口(Population)子系統修正為社會(Society)子系統,將原來比較寬泛的環境(Environment)子系統、發展(Development)子系統分別修正為具有針對性的文化(Culture)子系統、經濟(Economy)子系統,同時,針對各影響子系統的影響重要性進行先后排序,最終得到修正后的系統模型,即經濟(Economy)、資源(Resource)、社會(Society)、文化(Culture)——簡稱為ERSC系統(圖1)。
(二)保護區系統協調結構模式
1.經濟(E)子系統是保護區ERSC系統的核心
經濟發展是ERSC系統的重要基礎,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促進社會的進步、文化的多元發展、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資源環境的修復與改善,進而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促進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增進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改善生態環境與生存環境[5]。
2.資源(R)子系統是保護區ERSC系統的基礎
作為維持人類生存的源泉、支持人類活動的基本原材料和各種投入的來源,資源為人類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生命支持功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資源系統的存在為保護區ERSC系統的其他子系統正常運行奠定了基礎與前提。
3.社會(S)子系統是保護區ERSC系統的保障
社會是共同生活的個體通過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聯系起來的集合,是在特定環境下共同生活的同一物種不同個體長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種存在狀態。社會子系統其實也是ERSC系統的一個縮影,推動社會的協調發展與進步,也是其他子系統進步與發展的環境與保障。
4.文化(C)子系統是保護區ERSC系統的動力
一個國家若沒有文化,就樹不起民心;一個地區若沒有文化,就失去前進的動力和靈魂。保護區聚集著內容豐富、主題各異、鮮明特色、民族多元的地方文化,文化進步可以進一步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素質,改善當地居民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非農就業和脫貧助困,進而改善生態環境與生活條件等。
三、建議和對策
(一)加強保護區的保護管理
通過加強領導干部隊伍建設和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作來統一保護區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思想與協同發展;通過分解任務目標讓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以促進措施落實;通過宣傳動員,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網絡等各種媒體加強保護與管理工作的宣傳和樹立典型,促進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高度參與、高效推進。
(二)強化保護區項目的支撐
轉變思想觀念,樹立促進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找準項目需要破解的難題,對內挖掘潛力,向外誠邀智庫人才;重視技術指導工作,創造項目對接平臺,積極開拓教育資源,開展“訂單教育”,實現高校合作,促進項目對接;出臺優惠政策,加大科研項目扶持力度,引進用好人才,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項目建設。
(三)搶抓“互聯網+”機遇
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保護區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通過“互聯網+”平臺與經濟(Economy)、資源(Resource)、社會(Society)、文化(Culture)四大子系統緊密融合,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保護區各領域當中,開創提升保護區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生產能力、擴散能力,奠定經濟子系統的巨大優勢。
(四)積極發揮群團組織作用
進一步深化各種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科技知識的普及,推動實踐教育與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工作建設緊密結合;圍繞五大發展理念建設,開展各類科技服務活動,為保護區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鼓勵和發揮社團、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志愿服務團體等參與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工作的科技服務、社會實踐與宣傳中,形成整體合力,大力推進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工作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Rapport D,et al .Ecosystem Health[M].Blackwell Science,1998.
[2] 周政賢,楊業勤.梵凈山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3] 陳銳,王儉,汪云林,等.克里雅河流域PRED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實踐,2015,12(12):11-17.
[4] 周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市發展中的保護和利用——以福州市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5] 劉同德,趙黎明.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PRED模型修正與發展原則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9,(5):15-16.
[責任編輯 王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