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



摘 要 我國出臺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政策在營造產業融合環境、調動融合主體積極性、激發產業融合路徑創新和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政策針對性不強、覆蓋面偏窄、與融合主體政策需求有偏差等問題。而部分農業發達國家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長期實踐中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成熟的模式和政策支持經驗。鑒于此,文章從財政、金融、稅收、公共服務等方面對國外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經驗進行考察分析,以期為健全完善我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政策提供有益思考。
關鍵詞 農村;產業融合;支持政策;啟示
[中圖分類號]F3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6-0093-05
當前,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各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國家在政策層面及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營造農村產業融合環境、調動融合主體積極性、激發產業融合路徑創新和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政策針對性不強、覆蓋面偏窄、與融合主體政策需求有偏差等問題。在我國正式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前,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已經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開展了長期實踐,并形成了一些較為成熟的模式和政策支持經驗,如日本的“六次產業化”、韓國的“農業第六產業化”、荷蘭的“農業全產業鏈”、法國的“鄉村旅游”等。這些國家根據各自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通過出臺針對性、差異化、精準化的配套支持政策,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實現了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1],這些經驗值得學習借鑒。本文以此為出發點,考察國外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財政、金融、稅收、公共服務等支持政策,以期為健全完善我國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政策提供有益思考。
一、國外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財政支持政策
國外普遍以強有力的財政支持政策力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日本先后設立了“六次產業化”專項資金、輔助基金、發展配套資金等,其中作用最為突出的是2013年成立的“株式會社農林漁業成長產業化支援基金”(A-FIVE基金)。該基金由政府和社會組織共同出資設立,即“公共-私募聯合基金”,出資期限最長為20年,部分資金由國家以貸款形式出資。A-FIVE基金以直接出資、股權投資入股或設立子基金的形式支持“六次產業化”經營主體發展。在都道府縣一級,A-FIVE基金還與地方自治體、農業團體以及金融機構等民間組織聯合成立子基金(A-FIVE基金出資所占比例必須低于50%,出資年限最長為15年),擴大其參與“六次產業化”的范圍。另外,地方農林漁業者(以資金或農產品入股)、合作企業(以資金、技術或銷售網絡等入股)、子基金(以資金入股)還會聯合出資成立合作戰略聯盟,但子基金出資所占比例(有表決權股份)原則上不高于50%,農林漁業者出資所占比例要高于合作企業出資占比(見圖1)。
在日本,得到認定的“六次產業化”經營主體可以獲得補助金、貸款以及投資等3類財政資金支持,但獲取資金規模及獲取條件不同。獲得補助金不需要擔保,但資金用途有限制,且有嚴格的業務要求,最高限額為自有資本的兩倍;貸款需要擔保,且資金用途有限制,最高限額為自有資本的2~5倍;接受投資的經營主體一般為企業,不需要擔保,但財務制度要完善,且項目設計的自由度要高,最高限額為自有資本的20倍。在具體財政支持方面,日本對“六次產業化”經營主體建設直銷店及流通和銷售設施、購買加工設備、企業和農戶開發新產品以及開拓銷售渠道、農協建立直銷店等分別給予最高3/10、1/2、1/3、7/8的財政補貼,對于開展技術研發、實施海外開發活動推進項目、舉辦洽談會及交流會等予以定額補助,補助金額可上下浮動30%①;韓國對購置加工、運輸流通設施設備的“農業第六產業化”經營主體給予80%的財政補貼,其中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分別承擔50%和30%;[2]以色列則基于本國農業發展的特色對大規模溫室建設進行補貼,還對本國科技人員工資采取全額撥款的支持政策,以推進農業科學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美國對農戶農產品儲藏進行補貼,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則重點向中小型農業企業傾斜;法國實施“技術咨詢補貼”政策,鼓勵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接受技術咨詢,補貼額度約為咨詢費用的30%。[3]
(二)金融支持政策
國外比較重視金融支持政策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作用,包括無息或低息貸款以及信用保險優惠等。如日本《農工商合作促進法》中明確規定,對于得到認定的農工商合作事業計劃或支援事業計劃,可享受低利息融資和保險優惠。一是在低利息融資方面,貸款利率因經營主體類別、貸款目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融資用于農林水產品生產、流通、加工、銷售以及必要公用設施購買等的普通農林漁業者,貸款利率為0.1%,且無貸款期限限制(生產設備投資貸款期限為20年以內);對從事中小企業事務的中小企業者,貸款利率為0.4%,用于購買設備的貸款期限為20年以內、用于企業日常運營的貸款期限為7年以內,其余用途的貸款期限為15~16年;對于從事國民生活事務的中小企業者,有擔保的貸款利率為0.35%~0.95%,無擔保的貸款利率為1.35%,貸款期限限制與從事中小企業事務的中小企業者一樣。二是在保險優惠方面,對于通過認定的中小企業者,擴大其擔保金額、提高補償率以及降低保險費率。其中,各類保險擔保額度均比普通標準高1倍,優惠幅度較大(見表1)。美國更是長期對家庭農場主實施低息或財政貼息貸款、政府信貸擔保以及“無追索權貸款”等政策,綜合表現出貸款形式多樣、優惠幅度大、還貸周期長等特點;意大利向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貸款的利率為4%~5%,而非優惠貸款利率為15%~22%;荷蘭從事農產品加工的農業生產者可享受4%~6%的低利率貸款政策。
(三)稅收支持政策
國外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主要體現在對農業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尤指農產品加工企業)采取低稅或免稅政策等。法國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稅收減免、加速折舊和虧損結轉等優惠政策。其中,虧損結轉方式比較靈活,普通經營性虧損可向后結轉5年、折舊產生的經營性虧損可不定期向后結轉。法國對合作社聯盟及總社的主要支持為所得稅減免,如農產品加工合作社可享受35%~38%的公司稅減免和50%的不動產稅減免等。[4]美國等也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了稅收優惠政策。美國最初對農民合作組織實行稅賦全免,隨著其經濟實力的增強,對具有免稅資格的農民合作組織減免稅收(平均為工商企業的1/3左右),但仍對其他農民合作組織分配給社會的紅利、惠顧返還金以及其他收入實行免稅待遇。[5]另外,美國還允許農業生產者個人或農業企業自主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記賬方式,如農民選擇“現金記賬法”繳納個人所得稅,通過降低應納稅基減輕稅收負擔。[6]
(四)公共服務支持政策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健全的服務保障體系作為支撐,以克服資本、技術、人才跨界融合的障礙,其中公共服務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公共服務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無法完全依靠市場自發提供,需要政府直接提供或間接支持以補充。美國建立了完善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為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經營主體提供充分的國內外市場信息,以便農業經營主體做出合理的經營決策;建立了以農業部、商務部、“農產品信貸公司”、“海外農業服務局”等為重要成員的海外農產品促銷體系和農業教育、科技、推廣“三位一體”的科技研發推廣體系。另外,美國還對合作社進行大力支持與保護,一方面,專門設置農業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管理局對其進行管理和提供有效的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各種財政政策支持農村合作組織發展,如幫助其開拓產品市場、對其成員進行培訓等。[7]韓國政府出資在農村社區學院、農業科學各研究所、農業產業和政府之間建立區域網絡——“區域農業集合計劃”,向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指導、為農民提供農產品營銷幫助,還建立了為農業研究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的農業研究和發展促進中心。[8]法國建立了以高等、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民業余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教育體系,加強對農民的專業技能培訓以及現代農業經營理念灌輸。
(五)其他支持政策
各國還都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等,為農村產業融合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如法國財政資助傳統民居維護與修繕、修建鄉村旅游公路、成立鄉村旅游常設會議機構,在全國范圍內規劃建設自行車道和綠色通道等。[9]各國政府還依托本地特色產業,主導舉辦全國性的節慶活動,為農產品品牌推廣、市場拓展搭建便利的平臺,促進農村第三產業與第一二產業的有效融合,如法國每年舉辦以葡萄酒為主題、荷蘭以郁金香為主題的節慶活動等。另外,各國還對農產品市場交易活動進行嚴格管理、制定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規避同業惡性競爭,如荷蘭為農業全產業鏈制定標準,實行一體化管理等。
日本還通過支持農協發展,間接推動農業“六次產業化”進程。農協經營著日本國內所有農作物從產前、產中到產后的所有環節以及其他所有的涉農業務[10],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整合區域間資源及產業鏈,促進區域間經濟協同發展,是日本推進農業“六次產業化”的重要抓手。因此,日本對農協的支持力度較大。在稅收方面,政府對農協的各項稅收均比其他法人納稅稅率低10%左右,且對農協免征所得稅、營業稅和營業收益稅;在補貼方面,農協實施經政府批準的農產品加工項目時,政府對其所需廠房、設備等予以50%的投資,農協新建倉儲、固定設施投資等最高可獲得政府80%的補貼;政府還支持農協開展公共性服務事業、對農協開展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的項目予以貸款貼息等。[11]
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政策精準發力的保障——經營主體認證
經營主體認證管理是確定農村產業融合政策支持對象的必備環節,是決定政策措施有效性的關鍵。日韓兩國均設有眾多的“六次產業化”經營主體認證機構②,明確了嚴格的認證條件。以日本為例,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才能被認證為“第六產業”:第一,經營主體必須是農林漁業從業者個人(法人)或由其組成的團體(農協、地區農業組織等);第二,經營主體必須以自己生產的農林水產品等作為原材料進行新產品研發,或者在銷售產品時采用全新的方式,亦或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并完善生產方式;第三,農林水產品等新商品的銷售量在5年內增長5%,且農林漁業及相關業務經營從項目開始到終止必須產生利潤;第四,事業計劃項目期為5年以內,其中3~5年最佳。在具體的認證程序上,日本每年開展3次經營主體認證,將符合上述條件的經營主體納入政策支持范圍,對于事后管理過程中考評不合格的將撤銷認證資格,不再扶持。
韓國也實施了申請、經營主體認定、詳細計劃制定以及實施的四階段“農業第六產業化”認證程序,由各級主管部門分工完成,認證有效期為1~3年不等。對于通過“農業第六產業化”認證的經營主體,重視其事后管理或監督考核,如對經營主體是否履行計劃、補助資金使用是否合理等開展2~3次/年檢查,對于不合格者根據原因全部收回或降低支援資金,支援資金減額和終止支援帶來的剩余資金獎勵優秀的經營主體。[12]在具體執行層面,由國家農業主管部門③統籌負責,地方各級農業相關部門積極協調配合(見圖2)。
三、推進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思考
第一,推行主體認證,加強后續監管。農村產業融合經營主體認證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政策精準發力的前提保障,只有符合認證條件的經營主體才有獲取政策支持的資格。這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認證體系,認證的條件要合理、具備可操作性,能量化衡量的指標盡量做到量化約束,這樣也為后續政策跟蹤監管、考核等提供便利。我國目前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財政支持主要體現在項目支持,但存在著“重項目申請、輕項目成效”的現象。加強政策后續監管是對政策支持主體的一種硬約束,迫使其落實經營計劃,有效規避套取政策資金的行為。對于政策支持期間脫離認證條件、未按照政策支持要求行使義務、政策支持到期后未能達到預設目標的經營主體或事業計劃,取消其資格認證和政策支持,實行資格認證的退出機制。
第二,創新支持形式,拓展資金來源。資金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政策實施的物質保障,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村產業融合不能完全依靠普通農戶自身,需要更多的經營主體參與。相對于農村一二三產業分立發展,融合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資本密集程度提高,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財政支持資金,并創新財政支持資金的使用方式,如日本成立“六次產業化”基金,再依托此基金以投資入股等形式參與農村產業融合或成立子資金,擴大、增強財政支持資金的覆蓋面及帶動能力,提高財政支持資金的綜合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工商資本,工商資本作為財政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補充,具有管理、技術等優勢,但要嚴格控制工商資本的投資入股比例,保證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農民對經營事業具有絕對控股權,避免工商資本控制農業,導致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農民被邊緣化,不能充分享受農村產業融合帶來的增值收益。
第三,完善金融稅收制度,實行精準政策支持。農村產業融合基在農業,而農業又有別于工業,各類金融、稅收政策應區別對待。針對不同的農村產業融合主體或事業計劃,實行差異化的政策支持,如在融資方面,實行差異化的貸款期限或貸款利率政策,對農村產業融合主體適當延長貸款期限、降低貸款利率等,適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在稅收方面,實行差異化的稅率政策或稅收模式,減輕農業產業融合經營主體的稅收負擔。
第四,擴大支持范圍,優化融合環境。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站在更高的層面,具有全局性視角,統籌農業農村整體發展,不能就支持而支持。這就要擴大農村產業融合支持的范圍,向間接性支持延展,主要體現在如下4個方面:一是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農村公共設施以及農產品物流體系等建設,優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外部環境;二是借助“互聯網+”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打造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臺,為農村產業融合參與主體提供充分的生產、加工、銷售等信息,提高融合主體經營決策效率;三是支持農業技術研發及推廣,包括農業專用機械、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四是支持農村公共服務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提高農業產業鏈的協調性。
[注 釋]
① 詳見http://www.maff.go.jp/j/supply/hozyo/shokusan/pdf/koufu_yoko.pdf。
② 如韓國的第六產業主管科、日本的中小企業評估協會等,多數為政府下屬機構或授權組織。
③ 如日本的農林水產省,韓國的農林畜產食品部。
[參考文獻]
[1] 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2015(2):18-22.
[2] 王樂君,趙海.日本韓國發展六次產業的啟示與借鑒[J].農村經營管理,2016(7):9-14.
[3] 盧學英.試論政府對合作社的財政支持[J].經濟研究參考,2008(58):16-20.
[4] 黃澤穎,王濟民.法荷日韓農產品加工財政支持政策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9):63-66.
[5] 孔祥智,陳丹梅.政府支持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J].教學與研究,2007(1):17-20.
[6] 李國珍.借鑒國外農業稅收制度經驗 完善中國農業稅收政策建議[J].世界農業,2013(8):73-76.
[7] 戴芳.我國農產品加工業財稅政策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8] 馬曉春,宋莉莉,李先德.韓國農業補貼政策及啟示[J].農業技術經濟,2010(7):122-128.
[9]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課題組.產業融合:中國農村經濟新增長點[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10] 王麗娜.基于制度層面淺析日本農協的發展歷程與改革現狀[J].世界農業,2013(10):73-75.
[11] 李可心,謝元態.剖析日本農協財政金融支持政策[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1(1):60-62.
[12] 金光春,單忠紀,翟緒軍,等.韓國“農業第六產業化”發展事業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6(3):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