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 王文濤
【摘 要】新媒體技術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學習、生活模式,不僅為大眾傳媒等行業發展提供了平臺,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創造了新的模式,新媒體交流平臺將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和手段。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218-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縱深化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今信息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給高校的師生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共中央也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轉變思路,利用新媒體平臺展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體成為高校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我國網民數量將達到7.7億,居世界第一,其中大學生已經成為利用新媒體的主力軍之一。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看到,隨著新媒體的強勢發展,尤其是大學生對于新媒體的認可及應用,新媒體正日益成為高校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網絡生活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微博、微信、QQ等網絡新媒體成為了大學生獲取信息和溝通交流的主要模式,對其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乃至思維模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大學生由于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思想上尚不成熟,對信息的篩選和識別能力有限,也容易受到各種消息因素的影響,很容易成為虛假、不實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如何順應網絡新媒體發展的趨勢,正視網絡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巨大變化,讓新媒體充分發揮其特有傳播功能,是時代擺在我們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挑戰。
二、高校利用新媒體平臺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于高校新媒體建設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支持,高校也做了越來越多的努力,雖然效果初現,但也面臨不少挑戰。
首先,需要增強運用新媒體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性。新媒體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導致了一些問題的出現,如“手機控”、“微信控”的學生越來越多,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反倒出現問題等。同時,由于新媒體的開放性,人人都能第一時間接收信息,學生已經從過去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信息的主動獲取者,其信息獲取速度有可能超越課堂教師。因此,高校在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有必要緊跟時代步伐,主動學習和研究新媒體,借助新媒體進行學術管理,用好新媒體平臺這一輿論高地。
其次,需要增強運用新媒體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靈活性。目前高校在利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普遍存在教育形式單一、內容滯后的問題。由于網絡的虛擬特性和超強的傳播性,輿論導向管理難度大,許多高校在利用新媒體展開思政教育中比較保守,以至于內容呆板、形式單一,影響了教育效果。因此,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增強工作的靈活性和靈敏度,提高新媒體交流的互動性和反饋度,及時更新與學生交流的方式方法,以便準確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三、利用新媒體平臺展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轉變對新媒體的認知,主動利用新媒體平臺展開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順應時代潮流,主動加強自身的網絡應用能力和學習能力,主動走進學生群體。另外,還要主動加強網絡新媒體平臺的內容體系建設,不斷拓展新的宣傳和組織途徑,引導青年學生積極、健康地融入網絡社會,真正做到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
其次,要增強大學生信息素養,鼓勵學生合理應用新媒體平臺。在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強大學生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真正地吸取精華、棄其糟粕。在此基礎上,要在日常思政教育中保持開放心態,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互動,輕松活潑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當中去。
再次,多措并舉,形成新媒體平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聚合力。一方面可以通過新媒體資源,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期間的情況,如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家長推送就業、收費、放假、安全等方面的信息,通過同家長的及時溝通和預警,形成家校聯合的合力,擴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另一方面,在搶占新媒體輿論高地的同時,也要繼續堅守傳統陣地,形成線上線下的育人合力。例如,在活動現場增進微博墻、人人墻互動。同時,要健全校園內新媒體的監管體系,盡可能實現實名制注冊,增強信息傳播的責任制,形成校內全員育人的合力。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作者簡介:
張 愛(1989-),女,碩士,漢族,湖北荊州人,現任職于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文濤(1990-),男,碩士,漢族,河南鄭州人,現任職于華中農業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