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婕+王大鵬+薛淼
摘要:本文重點闡述了通化市目前稻米產業狀況及發展情況,并提出了今后通化市稻米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稻米產業;發展問題;思考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2.003
稻米產業是通化市重要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之一。近年來,通化市立足稻米產業的發展實際,廣泛吸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發展現代農業,通過有效流轉,加強生產基地建設,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加大品牌的培育和整合力度,積極創造營銷平臺,不斷推動網絡物聯,使該市的稻米產業走上了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道路。繼續深入挖掘水稻產業經濟,積極推動水稻產業化經營,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是擺在農業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1稻米產業發展現狀
1.1生產現狀
2016年,全市種植面積138萬畝,產量70萬噸,其中稻米商品量為55萬噸。通過有機、綠色、無公害認證水稻生產面積90萬畝,產量50萬噸,其中,有機水稻面積6萬畝,產量3萬噸;綠色認證面積82萬畝,產量45萬噸;無公害面積2萬畝,產量1萬噸;普通水稻52萬畝,產量26萬噸。全市早熟品種種植面積8萬畝,占水稻面積的6%;中熟品種102萬畝,占水稻面積的76%;晚熟品種24萬畝,占水稻面積的18%。水稻種植面積與產量基本保持穩定,為該市稻米產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1.2機械化作業程度
2016年,全市機械插秧面積達68萬畝,約占種植面積的50%,比2010年增加9萬畝,增加35%;2016年,水稻機收面積達到68萬畝,約占種植面積的51%,比2010年增加20萬畝,增加100%,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機械化程度快速提升,提高了水稻生產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效益。
1.3加工能力
全市精制米、免淘米和普通米加工等企業153戶。其中,個體私營150戶,國企3戶,省級龍頭企業9戶,市級龍頭企業22戶,規模以上企業24戶。企業設計加工能力140萬噸,實際加工量67.5萬噸,約占全市水稻產量的90%。年設計加工能力2萬噸以上企業27戶,1萬噸以上企業8戶,5000噸以上企業6戶。有近20家企業的生產加工設備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1.4流通及品牌
隨著“通化大米”在全國范圍內知名度的提高,帶動了全市水稻生產向規模化、品牌化、縱深化發展,全面打造通化大米地方品牌新形象。全市已有輝南大米、姜家店大米、大米姐富硒大米、火山巖大米、西江貢米、新開河貢米等幾個知名水稻品牌,產品銷往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深圳等各大中城市的大米市場。品牌效應明顯,影響力正在逐步擴大,年銷售收入實現20億元以上。
1.5特色稻米
全市特色稻米生產區域初具規模,例如柳河縣以火山巖、富硒為代表的稻米產業區;輝南以龍灣礦泉、火山巖為代表的稻米產業區;通化縣、集安市以貢米冠名為代表的稻米產業區。
2制約稻米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稻米產業作為該市特色產業中的朝陽產業,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其資源的經濟轉化,但也存在制約發展的客觀因素。
2.1水田耕地少,水稻種植品種多、亂、雜,制約了優質水稻產量
全市138萬畝的水田耕地,優質稻作區僅120萬畝。近年來,通過加大優質品種推廣力度,擴大了優質稻米的種植面積,并結合國家強農惠農補貼政策的貫徹落實,將全市按山區、半山區和平原區三個積溫帶推廣了水稻優良品種栽培,并且建議每個積溫帶種植區域推廣的水稻優質品種不能超過3個以上,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調查發現,主推的秋田小町、通科17、通科833、吉粳83、吉粳88、稻花香等優質品種,種植面積僅占全市水稻總面積的65%左右,在品種高度整合上還有一定難度。
2.2稻米加工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制約了通化大米的核心競爭力
全市共有稻米加工企業153家,加工量超萬噸的企業13戶,實際加工量僅為加工能力140萬噸的一半,普遍存在著“大馬拉小車”的問題;稻米加工企業呈現出小規模、大群體態勢,具體表現在企業實力不強、輻射帶動能力弱,企業各自經營,出現一等稻谷,二等加工,三等產品和價格的惡性循環。部分企業缺乏創新發展理念,造成該市優質水稻資源的巨大浪費,影響了通化水稻優勢資源的經濟轉化。
2.3產品品牌多、知名品牌少,制約了通化大米的市場占有率
全市共有153家稻米加工企業注冊200個商標,年加工量近70萬噸,除國信大米、姜家店大米、龍灣大米、東北江達、西江貢米等幾個品牌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并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外,其他小品牌均為初級產品,產品檔次低,多以普通米(袋米)為主,加工量占全市水稻總量的60%以上。產品附加值低,銷售價格不高,企業總體效益不高,市場競爭力弱,遠沒有形成通化幾大優質大米品牌的市場占有份額。
2.4生產基地建設與稻米加工企業發展不同步,制約了稻米產業的一體化發展
全市稻米加工企業年加工量近70萬噸,而通過自建、訂單等形式建立的標準化、規模化的綠色有機水稻種植基地90萬畝,年可提供優質水稻約50萬噸,僅占企業加工量的64%。同時,對生產基地投入不夠的問題突出。特別是幾大流域優質水稻和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生產基地投入乏力,導致優質稻源生產基地基礎設施陳舊落后,直接影響了通化優質水稻規范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機械化作業和水稻集約化生產經營的發展。
2.5產業鏈條短,制約了稻米副產品的經濟轉化
全市水稻加工產品總體以大米為主,而以大米為原料和以稻糠、稻殼、稻草等副產品為原料的深加工企業非常少。全市僅有梅河口市的海山的紙業與輝南縣的鴻豐紙業是以稻草為原料加工黃紙板和瓦楞紙的企業,而且科技含量不高。輝南縣的長紅酒業是以米糠為部分原料生產白酒企業,但產量很低。總體看來,全市的稻糠、稻殼、稻草等副產品除少部分加工外,大部分銷售到外地或是廢棄,稻米加工的副產品還有較大的開發利用空間。
2.6大米行業監管和市場監管乏力,制約了品牌企業的經濟利益
跨區域收購水稻加工后冒充當地品牌的情況屢見不鮮,部分稻米加工企業調入,外地水稻,加工包裝成本地大米品牌,流入市場打壓價格。嚴重影響了通化優質大米的形象和品牌效應。
3未來稻米產業發展道路
3.1加大對水稻生產基地建設的投入
要以增強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增加農業、水利、土地等方面的支農項目資金,集中財力、物力,有規劃、有計劃地建設優質、高產、穩產水稻種植區。緊緊圍繞綠色、有機、無公害水稻生產為重點,加快基地建設步伐。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高光效新型栽培技術、控制農殘技術等,全面提高優質水稻單產質量。
3.2加大對稻米加工企業的扶持
控制整體數量,整合稻米資源和品牌,做大做強通化水稻產業經濟。從長遠角度看,該市的稻米加工應立足于高科技、高起點和高附加值,把稻米加工經營和新產品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滿足各個階層和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通過扶持,加速規模以上大米加工企業的升級改造,淘汰一批規模小、技術落后的中小企業,把產能控制在合理的規模范圍內,推動全市大米產業向規模化、品牌化、縱深化發展,加強各科研院之間的聯系,引進包括種植技術和加工技術在內的相關技術應用,延長稻米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把方便、特色、營養的生態大米食品開發、生產作為重點,積極開發副產品,如稻殼、稻草的綜合利用、米康油開發、碎米制酒、稻米拋光粉制化妝品等。通過參股、控股、合作等多種形式引進資金,幫扶企業做優、做大、做強。
3.3加大新型營銷市場建設
鑒于目前網絡技術高度發達和人們的現代購物理念,應加大新型營銷市場建設投入力度,在吉林省的層面上建立稻米營銷電子商務平臺和“私人訂制”全程監控及認養訂單,通過網絡擴大通化優質大米的輻射面。
3.4加大行業監管和市場監管
稻米加工企業必須把自己的品牌作為第一生命線加以保護,嚴把產品的質量關,實行企業自律;做好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套牌產品流入市場,切實維護通化優質大米的聲譽和品牌效應,確保稻米加工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進而加快推動稻米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3.5加大稻米的宣傳
做好媒體宣傳是實現雙贏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在多層面上做好稻米的總體宣傳。可通過傳統電視媒體,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和手機微信等APP平臺等方式進行全方位宣傳,以此提升稻米品牌的知名度。
4稻米產業發展規劃
通化市是吉林省水稻的主產區,也是吉林省水稻栽培技術頂尖區,要繼續依靠科技、加大投入,提高機械化水平,加強生產能力建設,優化品種結構,加快技術集成與推廣,提高單產,改善品質,發展綠色優質大米產業,率先實現稻米產業現代化。
4.1建設高標準農田
整合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資金,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大幅改造中低產田。制定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統一規劃、統一設計、集中投入、分步實施,提高建設效率。扶持適度規模經營基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完善現代化防洪抗旱減災管理系統,積極推進新型大中型灌區建設,加快現有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更新改造老化機電設備,完善灌排體系,建立起高效利用的蓄、引、提、調相結合的供水系統和洪、澇、堿、淤兼治的排水系統。
4.2推進作業全程機械化
提升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鞏固提高深松整地、精量播種、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機收等環節機械化作業,解決高效植保、烘干、秸稈處理等薄弱環節的機械應用難題。大力推進綠色環保、保護耕地、抗旱節水、可持續發展的機械化耕作模式,建設不同類型的農機化示范區,抓好水稻機械化示范項目,提升農機化作業水平,提高農業抗御災害的能力。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面積100萬畝;推廣以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化學除草、機械深松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實現保護性耕作面積30萬畝。加強自走式噴桿噴霧機以及航空植保無人機等新型先進植保機械推廣和應用,加快植保機械 “人背機器”到“機器載人”的轉變(航化作業);加快推進農機生產管理信息化,加強農機導航與位置服務應用及標準體系建設,探索支持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在全市農機化行業的示范應用。
4.3提高科技創新應用水平
健全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現代農業技術集成體系,提升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水平。完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加快農業科研資源整合,建立水稻科技創新團隊,開展良種良法、農機農藝、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綠色增產等技術集成創新。
4.4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的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加快培育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4.5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構建以經營性為主體,公益性為支撐的農業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對經營性社會化服務主體的扶持力度,加快推進公益性社會化服務和供銷社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激發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內在活力。以物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水稻等產業的生產、加工、管理及產品質量追溯等方面得到初步應用,農村信息服務站實現全覆蓋,進一步擴大12316農業信息服務覆蓋面。
4.6優化種植業結構
以全省調減籽粒玉米種植結構調整項目(5年)為契機,推廣抗旱節水農業,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灌區改造提升,旱田低洼地塊和水源充足區域積極引導農民實行旱改水,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旱改水面積12萬畝,實現全市水田150萬畝。
4.7加快建設現代種業
培育輝粳種業(輝南)、北研種業(柳河)、壯大吉洋種業(梅河口)等良種培育企業。同時加強種子市場管理,發展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建立引進高檔優質品種高效機制,對于引進的優質稻種,在省內試種成功的基礎上,積極申報品種區試審定,加快應用步伐。全市近五年,實現新建水稻良種繁育基地5萬畝,審定優良新品種水稻品種10個。
4.8加快品牌培育
鼓勵企業申請“通化大米”地理標志,保護專用標志使用權。由通化市市委、市政府牽頭邀請優秀稻米企業入會,組建“通化大米”協會聯盟,以“通化大米”地理標志,加強品牌宣傳推介和市場開發。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制定名牌發展戰略和品牌獎勵機制,為品牌建設指引方向。圍繞優質大米主導產業,通過制定扶持政策,引導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大戶培育知名品牌的積極性,利用產品商標注冊、認證和保護來占領市場,做強做精一批名牌產品,提高產品的影響力和市場牽動力,實現優勢產品品牌化、名牌產品產業化。加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充分利用媒體廣告以及博覽會、招商會、網絡營銷、專題報道、展銷會和公共關系等多種促銷手段,進行品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