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淑云
【摘要】概括了可持續發展的含義,環境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闡述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即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同時還需要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認識,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既是企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 環境污染 生態平衡
一、引言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追求的目標,環境保護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我國環境問題嚴重,人口、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突出,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控制人口增長,調整產業結構,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提高公民環保意識,是保證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原則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是:改變單純的重視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由資源型經濟過渡到技術型經濟,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資源與環境效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與合理布局,開發應用高新技術,實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提高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廢物排放等措施,協調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使社會經濟的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致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最終達到社會、經濟、資源與環境的持續穩定的發展。
三、環境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資源相對短缺,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資源過度開采和浪費,資源分配不均使得區域發展不平衡,出現“富的越富,窮的越窮”的現象。以西部地區為例,西部地區的資源稟賦十分明顯,但是具有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并不必然能夠實現國家經濟的“起飛”,相反的是,自然資源豐富并沒有給國家帶來好運,例如收入分配極端不平等,腐敗和權力尋租活動盛行,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內亂頻頻爆發等等,這種現象被稱為“資源詛咒”。
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生態災害已日漸頻發,生態環境問題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瓶頸。目前區域自然地理環境極其復雜,加上千百年來的多次戰亂和自然災害及各種人為因素,自然環境在不斷惡化,如水資源短缺,植被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不斷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環境污染問題愈加突出。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們不得不采取圍河造田、毀林種糧、涸澤而漁、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四、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轉變觀念,增強公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加強資源環境管理;建立生態補償制度;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增強生態觀念,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發展和環境矛盾突出,必須要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利用功能分區和生態經濟區劃,為循環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加快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保障體系。可持續發展要求改變不適當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生產和消費,通過清潔生產和環保消費,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減少人類經濟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和對生態系統的干擾。
五、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認識環保的重要性,加強環境保護建設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資源與改善環境,使經濟發展可持續進行下去。
(二)制定法律法規,切實保護環境
近年來,隨著人們法制觀念的加強,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我國的國情,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形成了較完善的中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
(三)加強思想認識
環境質量的變壞,不僅危及到人民生活的水平提高,更是制約經濟的發展。因此,要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
(四)控制人口增長,減輕環境壓力
控制人口增長是減輕環境壓力的重要措施,當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是,人口有利于經濟的發展,當人口增長超過自然界承載時,人口就會阻礙經濟的發展,便會使生態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收到破壞。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緩解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
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合為一體的生態經濟。
(六)降低能源消費,開發利用水資源
在能源消費方面,要實施能源開發與節約并重的原則,通過節能措施發展能源新技術,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利用率。要推行自然資源保護、合理開發、增殖并重的政策,挖掘資源潛力,加強對礦產資源的管理,運用市場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
(七)強化行政管理,深化環境教育
總量控制與綠色工程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確保環境目標實現的兩大重要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結構,重視城市規劃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嚴格管理城市環境,加快城市工業污染治理,減少“三廢”及噪聲污染。
六、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的就是要處理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關系,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的關系。實質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那么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得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為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資源,人類只有利用一定自然資源并將其應用于生產才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促進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楊云彥.《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
[2]洪銀興.《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3]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4]彭珂刪.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生態環境與保護問題及其對策.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23(4)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