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是互聯網金融監管發力的一年,“監管”一下成為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年度關鍵詞。進入2017年,監管之風可謂是愈演愈烈,在3月23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互聯網金融監管也成為了與會者關注的焦點。會上在全球范圍內受到極大關注的“監管沙盒”也被定義為互聯網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十條高級原則之一。中國在監管的條件下,互聯網創新的需求也是愈發的強烈,隨著行業的逐步規范以及各項法律法規的完善,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從單個金融科技創新開始進行先行試用,再逐步實現金融機構、消費者和監管者的良性互動,構建起完整的監管體系。
互聯網金融越來越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從目前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來看,幾乎可以說是空白的,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迫在眉睫。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監管 問題及對策
近年來隨著科技信息的不斷進步,互聯網金融成為金融體系中越來越重要的一環。究竟什么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與金融功能的結合,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在互聯網平臺上形成的開放式、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包括但不限于基于網絡平臺的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金融消費者群體及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等[1]。但由于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起步較晚,且互聯網絡的不安全性,導致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自出生起就飽受詬病,本文從監管角度出發,分析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現狀及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
一、我國互聯網監管的現狀及問題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扎根于我國的金融體系,從政策監管的角度看,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存在一系列問題。
(一)國內法律法規涵蓋面遠遠不足
互聯網金融自出生開始就以爆發式的增長速度發展,結合當前大數據的背景,無一不是具有時代的影響力,在社會的發展浪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從我國當前的法律法規上看,尚無針對性強的法律來約束或指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互聯網具體的細節無法在現有法律中找到相關依據。同時,互聯網金融無門檻、無監管、無標準的狀態,讓一些不法分子鉆了坑害社會資金的空子,各種名目的P2P層出不窮,更有甚至已經觸犯法律,政府也予以了相應制裁,但犯罪依據卻不是相應的法律,而是一些旁系規章。所以,法律層面的缺失是阻礙我國互聯網金融健康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原因,當前的緊務之急就是樹立相關法律,對互聯網的業務范圍進行明確界定。
(二)科技風險監管手段相對落后
互聯網的發展依托先進的計算機人才,當然互聯網的監管同樣需要高科技人才,金融亦是如此。我們當前的互聯網人才尚屬缺失狀態,這與我國的教育體系,發展階段有必不可少的聯系,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渴望頂尖級的科技人才來進行監管,而往往高精尖的科技精英為獲取更大利益寧愿去自己從事互聯網金融或者互聯網行業,而非監管者,所以福利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我國科技風險監管手段相對落后的原因。
(三)監管引導不到位
互聯網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體系,政府及其監管層未曾給以正確的指導。如當初的余額寶由于其活存活取且利息高于銀行存款利息的特征吸收了大量存款,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銀行的存款業務,這時候監管層沒有起到好的指引作用,開始變相的通過銀行加息等方式提高銀行儲蓄收益,同時利用各種細則來阻礙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因此監管層應該正確引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在不損害的傳統金融體系根基的前提下,引導我國金融的多元化發展。
二、加強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的對策建議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不僅具有了一定的規模,更找到了許多適合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途徑。國家也不斷在工作會議報告中強調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性,要正確引導其發展。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起步較晚,國外有很多可以借鑒的機會,所以在結合我國國情的情況下,不斷加強互聯網金融的監管。
(一)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體系
法律作為一切形式立身的起點,在國家的功能中伴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互聯網監管的完善首先應體現在法律制度的健全上,面對我國目前互聯網金融領域法律真空的現狀,各立法部門應加快建立法律的步伐,使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
(二)豐富監管內容,建立多層次監管體系
監管內容的豐富以及監管層次的多元化是與互聯網金融的多層次、多元化發展分不開的。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事物,對于推進金融市場化、發展普惠金融是一個有益的促進。盡快建立起正規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跨部門跨地域的多層次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互聯網金融形式的多樣化離不開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并且會伴隨著一定的杠桿使用,杠桿過高的話會增加風險性,因此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細則應具體到各個交易環節。同時多層次的監管體系也是互聯網金融監管必不可少的,包括以數據庫為依托的風險預警體系、對各金融主體的評估體系、現場監管、強化監管自律和協調等。
(三)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
保護消費者權益是法律的一項基本功能,從這個角度出發,互聯網金融的消費者同樣屬于被保護對象,且相比較其更具有一定的弱勢性。互聯網由于其無形性,當風險發生的時候消費者沒有途徑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是促使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加強消費者保護,一方面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的力度,這既是政府監管層的職責,更是金融機構的的義務。教育的形式可以不拘泥一種,比如政府可以通過公益廣告的形式告知消費者在五花八門互聯網金融的表面下,其本質是什么,更應該提醒消費者以免其進入誤區。另一方面,當互聯網金融公司與消費者產生糾紛后,應有相應的解決矛盾的機制,如監管層、自律性組織應設有不同的監管機制,當沖突發生時有效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陳仲毅.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研究[D].云南省:云南財經大學,2015.
[2]李鑫萍.互聯網金融創新之法律監管[D].山東省:山東大學,2015.
[3]黃芮.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防范[D].遼寧省:遼寧大學,2015.
[4]劉來吉,張童.國外金融監管協調合作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海南金融.2011(07).
[5]薛啟輝.金融創新中監管協調機制問題探究[J].經濟師.2009(08).
[6]許傳華.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7(01)
[7]何慧.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是當務之急[J].金融博覽.2007(03).
[8]劉科星.美英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演進的經驗與借鑒[J].西南金融.2015(07).
作者簡介:王慶恩(1994-),男,漢族,河北唐山人,本科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