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
摘要:近年來,我國教育部門不斷推行新課改,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在日常學習及生活中加強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培養其學科科學素養,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有效、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育,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情景教學就是有效方法中的一種。因此,針對該方法應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意義進行分析,并結合新課程理念,針對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情景教學法展開討論。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小學數學 情景教學
一、小學數學中開展情境教學的意義
1.提高學生的興趣性和積極性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年級較小,自控能力不足,但好奇心強,特別容易關注自身感興趣的事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開展情境教學。開展情境教學能營造出生動形象的教學場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十分容易受到吸引,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而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開設有效的情境,提高學生的興趣性和積極性。
2.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課程開展的目的是為了初步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及抽象思維。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運用數學思維對數學知識進行掌握和理解。而教師運用情景教學法,可通過直觀、感性的方式將數學知識利用學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在降低數學知識理論難度的同時也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數學內容,教師通過提問、情景再現等形式讓小學生不斷思考,激發起求知欲,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其自身數學思維能力。
二、小學數學中開展情境教學的策略
1.通過故事再現開展情境教學
由于數學這一科學歷史久遠,而人們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都離不開對數學的應用,許多經典的動畫片、兒童故事中均包含一定的數學知識。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可結合經典、有趣的相關故事,而在講解后可要求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將故事在教師的引導下展示出來,使學生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故事中所包含的數學內容,在興趣的引導下熟記該數學知識,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整時》時,教師可先出示手中的鐘表,先讓學生對鐘表進行觀察,紛紛說出自己所觀察到的部分及特點,而教師則需要在學生發言完畢后對學生予以表揚的同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并對鐘表進行介紹。而后引出小故事《鐘表小精靈》,并在講故事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故事。教師講解后,對學生進行提問,并要求學生對其中的角色進行扮演。小學生通過參與到其中,了解時鐘、整時的含義。
但在利用該方式開展情景教學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選擇故事時,必須保證故事與數學知識內容的關聯性,否則故事毫無意義,學生也容易被故事中其他內容所誤導,導致課堂目標很難達成;其次,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應適當給予學生討論時間,并嚴格控時長,避免其過度占用課堂時間;最后,由于小學生想象力較為豐富,而缺乏耐心,因此選擇的故事不宜過長,應在5~8分鐘內講完,并結合生動的肢體語言,提高學生的興趣。
2.使用多媒體、圖片開展教學情境
分析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可以發現,學生都十分喜歡形象生動、色彩豐富的新奇事物。所以,特別容易被動畫和圖片吸引,產生學習興趣。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動畫、圖片,以此來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播放動畫和圖片,還能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激活、開發、啟迪,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在“認識圖形”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動畫或展示圖片,讓學生清楚直觀地認識到三角形的圖形是怎樣的,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如交通標志牌、自行車的三腳架、古建筑的屋頂等。相應的,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的教學都能使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動畫和展示圖片的方法讓學生產生清楚的認識。
3.通過游戲開展教學情境
小學生在進入小學之前主要在幼兒園中學習,而幼兒園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游戲。因此,游戲式情景教學對小學生來講并不陌生。而受到小學生年齡段特點的影響,游戲法有利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開展。
例如,在“加法和減法”這一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開火車”的課堂游戲活動。游戲的規則是,男生算加法,女生算減法,由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數字,如數字“10”。然后,教師報一個小于“10”的數學,第一男生就做加法,第二個女生就做減法。然后循環下去。如第一組學生,教師報一個數字“2”,第一個男生得出結果“12”,第二個女生得出結果“8”。教師又報一個數字“3”,第二個男生得出結果“13”,第二個女生得出結果“7”。一輪游戲結束后,男女互換,男生做減法,女生做加法。
參考文獻:
[1]田靜.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有效嘗試[J].祖國,2016,(23).
[2]李芳.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J].基礎教育論壇,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