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縣城東鎮韓洋小學 繆吉麗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生活化策略研究
江蘇省海安縣城東鎮韓洋小學 繆吉麗

研究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生活化策略的本質乃是改變傳統教學視作文為應試手段的不當模式,找到從生活中尋找靈感以促進小學寫作的途徑。本文通過分析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傳統模式下常見問題,闡釋了生活化策略對小學作文的積極意義,并就作文教學的生活化提出了若干建設性策略。
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生活化 策略
作文是語言學習集中體現綜合應用能力的教學核心組成部分,也是眾多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然而當前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小學生對于語文作文言之無物甚至無言可寫,不少小學生對作文心存畏懼,勉強寫出來的內容往往空洞乏味,與教學預期差距不小。根據小學語文的《教學大綱》要求,作文是“小學生將日常看、聽、想到的內容通過文字進行表達”,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教學時走一條“生活化”道路,將寫作植根于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言之無物、無言可寫是小學生面對語文作文時十分常見的問題。雖然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想方設法不斷豐富形式、利用多種手段,但學生似乎始終接受不到來自教師的“信號”,寫作過程不僅耗時費力,而且常常用詞貧乏、味同嚼臘。究其原因,除了小學階段的學生基本只能在“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軌跡中往返,很難與廣泛的外部世界產生足夠密切的交集而累積相當的閱歷和經驗外,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也制約著作文教學的成效。小學生在尚未發現文字表達的樂趣之前就不得不面對大大小小的考試、測驗中作文的諸多要求,于是本能地將寫作與應付考試間建立起充滿壓力的關聯,還來不及喜愛寫作就先在內心產生了抗拒,如此負面的情緒下自然很難再有好的表現。
很多時候,為了避免在考試中占據大比重分值的作文題上“失手”拖了全部成績的后腿,一些學生會采取所謂的寫作“技巧”,也就是背范文的方式應對考試作文。這就造成學生心中無所感,但寫出來辭藻華麗卻情緒蒼白文章的現象。某些極端情況下,一個班中會有不少學生寫出面貌類似、內容雷同的作文,讓教與學雙方都頗感無奈。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采取生活化策略其實是讓寫作回到有感而發的本質狀態,不是為了應付差事,不是為了功利性的得到好分數,而是將內心的真情實感落實到書面,用文字體現出來。教師采取生活化策略開展作文教學旨在調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理解環境中不同符號代表的含義,讓單純、善良的兒童內心世界與生活產生對話交流,再將這種互動的成果凝結成書面語文固化下來。
生活化的作文教學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小學生面對考試或學習任務時自然產生的緊張和局促感受,讓寫作成為一種和開口說話一樣輕松愜意的情感展示。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能夠逐漸掌握一些透過現象看本質和用書寫吐露情緒的方法,讓作文成為宣泄真實感受的途徑而非另一種形式的填空題或選擇題。
(一)走出教室,到現實生活中觀察后寫作
閉門造車寫不出有真情實感、生動活潑的作文,把學生關在教室里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地講解作文要領也只能培養出背范文、套公式的應試機器。要使小學作文在簡短中透露出兒童的率直本性,需要讓學生多多接觸環境,學會越來越細致深入地觀察周圍的人、事、物。因此,走出教室,到現實生活中觀察后寫作是實現生活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比如,小學語文中會涉及到不少觀察自然現象后寫作的題目,比如雨、雪、霞、河流等,教師可將學生帶出室外,在身臨其境中循循善誘,讓學生發現這些平時司空見慣的景物在刻意留心后的與眾不同。比如下雨天,讓學生站在窗邊聽雨聲,從小雨的滴答聲到大雨的噼啪聲甚至暴雨的轟鳴聲,或是站在門邊、走廊上看雨水順著屋檐流淌的細線狀,落在操場上水洼里泛起的陣陣漣漪,以及打在花葉、樹葉上飛濺起來的水珠,還有風吹過帶來雨水的潮濕氣息,甚至隨風而來的雨水拂上面頰時的潤澤感受等。通過聽覺、視覺、嗅覺乃至觸覺諸多方面全方位感受雨水和平時熟視無睹時的不同之處,再將這些格外留心觀察后的感覺寫下來,就是一篇融合了自然環境的表述以及寫作者內心情感的作文。
(二)從學生感興趣的“點”著手打開寫作的興趣之門
選擇小學生日常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事物,將其作為契機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和動機,從而糾正學生視寫作為應付考試手段的成見,讓作文從被動寫轉變為主動寫。比如小學生普遍對小動物、玩具、玩耍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小學語文寫作中恰恰有“寫一個你最喜歡的小動物”“寫寫你最喜歡的玩具(食物等)”“寫一次開心的外出玩耍”等不少作文要求,如果條件允許,不妨先讓學生把這些平時最喜歡的東西全部寫一遍或者讓學生“自選”最感興趣的東西多多練習。比如寫最喜歡的小動物,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動物的外形如毛發的顏色、形狀、長短,體型的大小,頭部和四肢的樣子,以及叫的聲音、吃的食物、睡覺時的姿態、走路或跑步時的步伐特點等細節展開描寫,再結合自己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構思出文章。
一旦學生能夠比較流暢自如地描繪出這些日常具體實物及自己對應的情感,則寫作會成為一件和說話難度相當的事,不僅作文內容具體生動,也會因不再生澀而讓學生更加能夠接受與認同。此時,再延伸到其他相對生疏的題材時,則能大大降低突兀感,加之教師的輔助和引導,學生也就不會再將作文當成學習的“攔路虎”。
【結 語】
生活化策略不僅是小學語文《大綱》上規定的教學目標、宗旨,其實也是小學生在進入正規學校教育后開啟寫作之路必須且唯一可以依循的方法。小學生極其有限的社會經驗和閱歷決定了其在語文寫作時只能從距離自身最近的生活場景中汲取靈感,只是由于認知水平的局限和總結概括能力的匱乏,小學生常常無法主動意識到生活場景中可供寫作、表達的內容。因此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生活化策略的根本其實是教師通過各種形式和手段帶給學生盡量豐富的啟迪和引導,讓學生從習以為常的生活元素中找尋可供提煉、升華的寫作源泉。故,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生活化策略從表面看在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本質上乃是培養學生以小見大、認識生活、觀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
【1】紀國慶.新課改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1)
【2】唐燁偉,唐敬文,鐘紹春等.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構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
【3】陳斌.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學(下),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