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摘要: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是人才培養中的兩大要素,關系密不可分。然而,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把握住兩者關系,并有效地應用于學生培養之中,值得深入研究。著力闡述了兩大要素之關系與如何引導學生成才。
關鍵詞:素質教育 能力培養 關系
當今是一個以人文素養、科技知識、創新思維和能力本位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已成為中國教育的主流,并擺到了一切工作之首。素質教育之所以重要與現代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舉止、工作方法、學習態度、與人溝通交往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市場經濟對人才素質特殊要求的重要體現。
何謂“素質”?《辭海》解釋為:“素質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何謂“素質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所指出的:“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那么,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一、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的意義
推進教育改革,加快創新步伐,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核心內涵是以育人為本。如何提供全面、有效的素質教育,讓學生由被動的依賴到全面的認知,使其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需要經過一個過程。學生是教育中的主體,他們的成長除了外界的引導外,更主要來自于自身的主動性。要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發揮他們主觀能動性,是離不開素質教育這一載體。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是以培養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這種教育被稱為能力教育。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就業模式的改變、能力要求的提升、崗位需求的多樣性,對學生的素質和要求已經發生了悄然的變換,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如學生走入工作崗位由招聘轉變成訂單班;訂單班變成了菜單班;菜單班變成了雙向學習與培訓融合,學生培養更加細化。職業教育更加重視學生的“潛質”及能力的全面培養。
實施素質教育,強化能力培養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具體體現和迎接新挑戰的必然選擇。
二、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的關系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的大政方針,是所有學生乃至國人必須遵循的教育方向。素質教育可歸納為四大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良好素質是健全人格的核心。歷史經驗昭示出,國民經濟的發展,教育事業的推進離不開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當人文素質、人才培養和創新能力已為國家綜合實力象征之時,人的素質必然會變成精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一旦每個人都具備了相應的基本素質,思想境界的提升將轉成共同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內在動力,來激勵人們為國家發奮學習、熱情工作。
以能力為本位,應是新時期的基本理念,更是素質教育的重點。能力是指人們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是人的綜合素質在行動中的體現。在經濟大潮中,能力將成為支配和操縱社會與人的發展的主導力量。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它要充分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并將其發揮到極致,實現其價值。注重能力的培養,即突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又著眼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帶動了學生積極向上。
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素質的提升;反過來,素質的提升又促進了能力的升華,從而使每個人在原有素質基礎上,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完善與提高。
三、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的核心價值
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充滿內在活力與動力的學生,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其核心是在育人的基礎上,發揮每一個人的潛能,挖掘其創新力和創造力。筆者認為,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應注重以下幾點:
1.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做事是學校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它體現在:
(1)崇高的理想。崇高的理想要與實現自身價值緊密聯系在一起;學生沒有報效祖國,為國家建功立業的精神,就無從具有高尚的理想,更談不上振興中華。培養學生具有遠大志向是人生奮發成才的第一課。
(2)良好的品性。追求道德完善,倡導德行完美;說到底素質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思考、學會遵章守紀,學生永遠守著行為規范與道德底線。
(3)務實的精神。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使其更加扎扎實實、樸樸素素、腳踏實地地務實學習與工作。
(4)求真的態度。培養求真的科學態度是學生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最好的方式,沒有一種良好的科學觀統領學生的思想,也就不會正確認識社會的發展規律。
(5)文明的素養。人文素養包括內在與外在兩個方面。前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寬容、對社會責任、權利和義務等;后者為與人打交道時的言談舉止、舉手投足、待人接物等,應體現出自我的時代風采。
2.能力為本,注重培養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重點,是高職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因而學生要具備多種能力要求:
(1)專業能力。知識經濟時代更注重能力的重要性。要使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對他們的能力需求,學生就應具備寬基礎、高素質、多能力的標準,而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轉變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為他們的潛能開發和未來發展打下基礎。
(2)溝通能力。積極主動與人溝通交流,善解人意是學生必修課程之一;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無形搭建了新型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積極主動與人溝通是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重要體現。
(3)終身學習能力。如今社會各個層次都提出,爭做學習型的團體;尤其各大企業和公司也提出了企業要做“學習型”的企業,員工要做“學習型”的員工。設想一下,一個人終生不再繼續學習,他肯定會落伍的。
(4)合作能力。學會與人合作,彼此建立互信,從中可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通過合作,讓學生明白,只有相互合作,強化溝通,增加交流,才能實現共同的目標,合作的價值就在于此。
3.培養創新能力是核心和關鍵
1995年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表現。創新包括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和能力創新。
(1)營造創新氛圍。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相互尊重、相互激勵,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利用各種有效手段為學生創造出一種學習、生活、活動的氛圍,開辟第二課堂,組織有益的課余活動等,把學生凝聚在一個核心中。
(2)構建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觀念上的轉變至關重要。教師應從多元化、多層次視角出發,科學點化,正確引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充分彰顯自身個性和潛能,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3)培養創新能力。強化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創造實踐機遇,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創新實踐,為大他們進一步成才、鍛煉提供有效的物質與建設上的保障。
素質教育是一種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教育,而能力培養則是構建每個人成才的關鍵;把握好兩者關系,塑造好每位學生,是我們教育改革的核心。
參考文獻:
\[1\]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3200.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
\[3\]鐘秉林.努力開創高職高專教學工作的新局面\[J\].職業技術教育,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