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霞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育工作中,教師首先是要發揮好主導作用,就是要能夠讓孩子們樂于學習,就是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千方百計地激發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孩子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自愿學習,自主學習的狀態。
關鍵詞:學習興趣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已經不再是主體作用,而是引導主體——孩子們的作用,是主體的服務者。孩子們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各式各樣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教師要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即因材施教。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就明確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心理健康,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育工作中要做兩項巨大的工作:一是心理健康素質培養。主要是教育與培養個體形成各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助其學業事業成功。二是健康心理維護。主要是使個體形成并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從而能適應社會,正常地成長發展。
從性質來看,教師教育工作內容包括發展性教育與補救性教育兩項重要內容。發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進行培養促進。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對心理處于不良狀態或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門的幫助,使之回復正常狀態。
心理健康理論把人們的心理狀態分為三種情況或狀態:正常狀態(常態),不平衡狀態(偏態)與不健康狀態或病態(變態)。這三種狀態的特點是:常態——個體的一般特征是在沒有較大的困擾情況下,個體心理處于正常狀態之中。
偏態——個體發生了“生活事件”,即擾亂正常生活,引起人們消極情緒的事件,如受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矛盾應激等狀態。個體一旦處在不平衡狀態,通常情況下,她會通過自身調節來消除,如果單靠自我調節無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導,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復平衡狀態。
變態,就是指個體在偏態時得不到正確疏導,出現反社會行為和異常行為。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疏導,使陷于不平衡狀態或不健康狀態的個體回復正常狀態,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就是使學習的發動機保持良好運轉。
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社會變革而產生的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消極作用:從家庭方面看,離婚率上升家庭氣氛溫馨減少,家庭對獨生子女不恰當的管教方式,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從學校方面來看,高考升學的壓力,頻繁的考試,學生分數排隊,等等,導致競爭激烈,壓力劇增,使青少年學生無休止地陷入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等不平衡狀態之中。
從社會環境方面來看,一些黃色淫穢的東西出現,信息渠道的暢通,政府部門一些不正之風,觀念的多元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在現今時代,注重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所以,筆者認為,要保養好學生學習的發動機,應該從三個方面操作。
第一,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策略。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就是專門的渠道。但是,僅限于專門的渠道是不夠的,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項工作中去,如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等,同時也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樣就能夠形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
第二,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我們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好和諧平等的集體,盡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溫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盡量避免出現對于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比如,在一個班集體中,有一些學困生,他們的學習發動機有或這或那的問題,表現出來的特征,也許是成績不夠好,反應不夠快,與同學們相處有些小氣等;那么班集體中難免有同學會不喜歡這些人,甚至會歧視他們,那么,老師們就需要在班級營造一種氣氛:不管同學學習如何,成績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這個班集體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視同學都是不對的,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關心。那么,這些孩子們就不會陷于一種不良環境之中,漸漸地,也許會有令人驚奇的表現:成績好的不再驕傲,成績差點的有了進步,等等。讓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
第三,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讓各種各樣的發動機都良好運轉。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各有所長,外向內向,好動好靜,都沒什么不好。因此,我們不需要強求一個文靜的孩子變得活潑好動,也不需要奢望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變得文靜乖巧。
我們要充分尊重孩子們各自的個性,適當引導,才能夠永遠保持百花齊放、春滿校園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