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秀
摘要:心理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學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在吸取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學生形成一個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實施心理教育的教學措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心理教育 應用策略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其不僅發(fā)揮著工具性的作用,還能將生活、政治、歷史以及科學等多方面的人文精神展現出來,而這也正是實施小學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由于小學生處在心智尚不成熟的階段,外界的事物很容易對小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積極陽光的學生對新的事物和知識更容易接受。為此,教師必須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加強重視,合理利用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對小學生實施心理教育,促使小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得到心靈上的滿足。
一、設計情境教學,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工作不僅要體現在思想內容上,更要為學生營造健康和諧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能夠在教學課堂上感受到溫馨,才能從自身的保護殼里走出來。首先,課堂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施展的場所,教師要想促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大膽說,大膽做”,就需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想法,對于不恰當的想法和見解,教師需要運用心理學知識耐心的進行正確的引導,促使學生在長期的交談中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需求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例如情境教學等,將語文教學知識與小學生的生活連接起來,開展各種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時,教師為學生開展了話劇表演的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分別飾演課文中的一個角色,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促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時刻的關注每一個學生,并對學生的行為加以鼓勵和支持,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從而在教學互動中學會尊重他人,并樂于幫助他人。
二、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能夠促使優(yōu)秀的課外文化對小學生人格上的塑造。正如高爾基所說:“書是知識的海洋”,在每一本書籍里都藏著一個小學生未接觸過的世界。而在當前文化較為豐富的時代里,教師必須給學生選擇符合學生心理成長的書籍,一本優(yōu)秀的書籍不僅能夠感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在書籍中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下,還能給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促使學生能夠樂觀向上。特別是針對小學生好模仿的特點,教師在選擇書籍的時候必須合理的利用到這一特征,利用書中人物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樹立學生心中的榜樣,促使學生在閱讀中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追求。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主人翁保爾·柯擦金從一個工人子弟鍛煉成無產階級的斗士這一艱苦的生活為主要內容,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體驗到保爾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保爾對這一切的艱苦奮斗的生活態(tài)度,促使學生在體驗中受到心靈上的感染。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的為學生介紹該書的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以尼古拉編寫該書時自身的身體狀況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三、合理地進行鼓勵性評語,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雨果曾說:“一個人缺少了自信,就容易對環(huán)境產生懷疑與戒備。”在小學生心理成長的階段,小學生普遍存在較強的自我存在感,對他人的稱贊一直都有極大的心靈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到這一點,給予學生稱贊和鼓勵的時候必須注意語言上的語氣效果,使學生從心底上接受教師的稱贊,倘若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表現的漫不經心,學生會認為自身不被教師認同,從而加重自身自卑的心理現象。為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語時必須采用合理的語氣和態(tài)度,讓學生能夠在得到教師認同的時候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上,很多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并沒有采用過多的語言上或肢體上的表達,使得小學生不再熱衷于表現自己,在課堂上也容易缺乏回答的勇氣和信心,特別是那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長期對其的不理不睬,容易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及時的給學生鼓勵性的評語,哪怕是一個認同的點頭或微笑,都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此外,教師還需要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持以欣賞和認同的態(tài)度,并積極對其正確的發(fā)展方向進行引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使每一個學生都堅持實現自身的意志。而這正如高爾基所說:“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實現自己的意志。”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需要利用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促進每一個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四、設計合作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意識
合作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有效的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合作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意識。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式的學習習慣,轉變傳統教學中將學生培養(yǎng)成教學工具的教學理念,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對知識能夠有全面性的了解,并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快樂。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學習時,教師將全體學生進行分組,給每一個小組安排“油西沙群島——自助游”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根據課文中西沙群島的介紹順序開展“自助游”的活動形式,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每一個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還能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愉悅感,促進生生、師生之間相互的交流和互動,并充分的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教學任務進行有目的性的學習。
五、以身作則,加強教師自身心理素質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引導性的作用。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首先,必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身作則。其次,在學生心里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完善自身的思想觀念。最后,教師在課堂上還需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師魅力和熱情,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性。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一面五星紅旗》時,教師可以利用滿腔的激昂之情和肢體動作給學生閱讀課文,以自身飽滿的愛國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促使學生的心情隨著教師抑揚頓挫的閱讀語氣逐漸上升到最高點,不僅使得學生對課文更深入地理解,還提高了學生的愛國意識。而對于沉悶的教學課堂而言,教師則可以適當的給學生講一個小笑話或者表演一個夸張的動作,盡可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課堂氛圍逐漸活躍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教育不僅能利用課文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還能利用語文教學的各種活動,調動學生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其次,教師還需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的自我表現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沙玉林.小學語文滲透心理教育的策略\[J\].關愛明天,2014,(06):223-224.
\[2\]葉天陽.心理教育在語文學科的滲透\[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5,(15):70.
\[3\]黃嬌玲.小學語文教學與心理教育之探究\[J\].未來英才,2015,(0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