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衍頂++馮成勝
摘要:通過對山東省高職院校運動會的開展形式、項目設置、學生參與度、計分及獎勵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合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目標及實際情況,對各院校開展的傳統田徑運動會提出改革思路,改革方向應向“參與面廣、趣味性強、觀賞性高”的方向發展。就目前院校運動會現狀提出關于校運會的發展思路,期望能為高職院校校運會的改進及完善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運動會 現狀研究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及物質文化的需要也發展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其在校期間所需要的體育文化氛圍不僅僅是傳統的單一的觀看比賽,更是渴望參與運動、參與比賽,體現了學生群體更強的體育參與性。而目前院校傳統的田徑運動會則表現出競技性強、參與面窄、趣味性低的特點,因此很難激發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熱情,很難適應新時期學生對體育文化的需求同時也偏離了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方針及方向。在本文中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并對相關體育界、教育界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獲取相關的資料及指導建議。提出校運動會的改良思路,期望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運動會當中,并最終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隨機抽取山東省10所高職院校進行調查研究,在調查的過程中并隨機抽取500名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CNKI中國知網學術平臺查閱相關文獻資料40多篇,為本文的撰寫奠定理論基礎。
1.2.2專家訪談法
通過與教育界、體育界的相關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獲取相關信息與建議,為后期論文的撰寫提供思路。
1.2.3問卷調查法
針對研究的問題對校運動會負責人及體育教師發放方法問卷50份,回收48份,有效問卷47份。對學生方法問卷500份,回收498份,有效問卷496份。
1.2.4數理統計法
對通過調查問卷獲得的數據利用專業的數據分析軟件Spass10,對數據進行分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山東省高職院校校運動會開展現狀調查
被調查的10所高職院校校運動會的開展形式都是以傳統的田徑運動會為主進行的,而運動會前期的組織、運動會項目的設置、運動會的舉行、運動會后頒獎及獎勵模式等都大同小異。
2.2.1運動項目設置
通過對山東省10所高職院校田徑運動會設置項目的調查,運動會項目主要包含:男子100米、女子100米、男子200米、女子200米、男子400米、女子400米、男子800米、女子800米、女子1500米、男子3000米、男子跳遠、女子跳遠、男子鉛球、女子鉛球、男子跳高、女子跳高,集體項目有男子4*100米接力、女子4*100米接力、有的學校還有男女混合4*100米接力。運動項目的設置主要以個人競技項目為主,集體項目較少,另外趣味項目在院校運動會鮮有涉及。
有70.4%的同學認為目前學校運動會項目的設置是不合理的,目前各院校組織的校運動會,無論是從參賽方式、評分辦法、項目設置等都是延續了傳統的競技體育的競賽方式,競技性較強,娛樂性較弱。各院校的校運動會其實就是田徑運動會,田徑項目對參與者的身體素質及技能掌握要求較高,沒有接受過一定訓練的學生很難參與,這種競技項目內容趨于競技化的設置,嚴重脫離了當前學生對快樂體育的需求。
2.2.2學生參與校運動會目的
學校舉辦校運動會的目的是豐富學生校園體育文化生活,展示當代大學生的良好風采,使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并培養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并最終養成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但就目前各院校的校運動會情況來看,院校中各系、部參與運動會時注重的都是比賽成績,都會把運動員在運動會上獲得的名次作為參與的主要目標。
學生參與學校運動會目的依次為:為系部爭取榮譽的占45.8%、通過運動會展現自我的占37.3%、通過運動會達到鍛煉身體目的的占10.7%、通過參與達到娛樂效果的占6.2%。目前學生的這種認識導致很多有參與熱情的同學認為自己不能為集體爭取到榮譽而放棄參加運動會。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目前競技體育思想的根深蒂固。
2.2.3運動成績計算及獎勵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各院校對于單項運動成績的計分都是取成績的前八名,計分按照9、7、6、5、4、3、2、1分來計算,各系部的最終成績則是各個單項成績相加按照分數的高低獲得最終的名次。而對于系部及運動員的獎勵,多以物質獎勵為主,精神獎勵為輔。這種獎勵方式從競技體育的角度來講是非常有利于運動員提高競爭意識,發揮自身運動成績,但對于學校體育來講,學校體育對于學生的鼓勵應更注重在精神層面的鼓勵,注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情感體驗。
2.2.4教師、學生對于校運動會滿意度的認可
56.3%和60.1%的參與調查的教師和學生對明確表示對目前校運會是不滿意的,希望豐富校運動會的內容,改變傳統的比賽形式,多增加些趣味性和集體類的項目。
3高職院校校運動會改革思路
3.1轉變傳統思路,重新認識院校運動會
首先,要打破原來的精英體育教育、競技體育教育傳統思想,從根本上改變對傳統運動會的認識,擴大院校運動會的參與面及娛樂性,讓更多的學生、教師參與到運動會當中,體驗運動的快樂。其次,應從更深遠的方面來認識院校運動會,各個院校舉辦運動會不僅僅是對本校內學校體育工作的一次重要檢驗,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學生參與體育熱情、學生體育技能掌握情況、學生團體意識情況的一場重要檢驗。
3.2常識性設置趣味性項目
對山東省高校的調查中我們發現,目前有的院校在運動會中已經進行了些嘗試性的探索,如有的院校除了設置一些傳統的田徑項目外,還添加了很多的趣味項目,如“旱地龍舟”“協力競走”“運轉乾坤”“同舟共濟”等趣味項目,這類趣味項目對參與者本身要求不高,主要是通過集體配合取得好的成績,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另外,這些趣味項目的參與面廣、趣味性強、觀賞性高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歡。
3.3改良計分及獎勵辦法
各系部按規定完成基礎項目和限選項目的比賽得分之和計算總分,在獎勵上應本著多鼓勵的原則,在原來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獎勵的基礎上增設參與獎、創新獎、組織獎、表演獎、鼓勵獎等,同時應加大對團體項目的獎勵力度,鼓勵合作和團隊協作,充分體現既鼓勵競爭,又強調參與的宗旨。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同時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對運動員的獎勵除了傳統的物質獎勵,如毛巾、肥皂、牙刷等外還應該給與一定的精神獎勵,如舉辦頒獎儀式,讓獲獎者在同學面前有一定的成就感。另外獎品還應設置些體育用品、體育叢書等,鼓勵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體育常識,參與體育活動。
3.4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競賽方法
由于院校運動會增加了很多的趣味項目及集體項目,項目組別及參與人數也隨之增多,因此很難在運動會舉辦的2~3內完成所有項目,因此,應對運動會的競賽形式上進行一些改變,如先分散選拔,后集中比賽這種形式,以“旱地龍舟”這一趣味集體項目為例,可先分系部、分年級進行自我選拔,每個年級或系部選拔推薦1~2只隊伍參與運動會期間的比賽。這樣方式即體現了運動會學生群體參與的廣泛性又增加了運動會的趣味性和觀賞性。
參考文獻:
\[1\]郝玉,賀軍萍,張弓.新世紀高校內傳統田徑運動會改革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01).
\[2\]毛蘇林.校運會為何淡化\[J\].中國學校體育,2002,(05).
\[3\]王藝兵,王磊,果建龍.改革校運會的幾點做法\[J\].中國學校體育,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