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環
摘 要: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閱讀在搜集信息、認知世界、發展思維能力、培養語文語感、提高寫作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并且閱讀能力的發展是線性的,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從小學開始,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使學生廣泛閱讀。因此,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備受重視,不僅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還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即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改進閱讀教學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進策略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既是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閱讀是從書面文字中獲得信息的一種方式,其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更是思維邏輯的說明,是最基本的學習形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提高語言學習能力,從中拓展視野,收獲更多知識,反過來又能提高閱讀的能力。然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耗時耗力多,教學效果卻不甚理想,教學中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亟須改進。
一、閱讀教學的現狀
1.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位置
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作用,但是從現如今的閱讀課堂教學來看,部分教師還是實行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上以教師教學為主,學生只是聽眾,參與性極低,教師在課堂上占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學效果產生了很大的阻礙。隨著教育改革理念的逐漸實施,一些老教師的教學方式一時之間難以改變,情有可原,但長此以往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是不利的。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講解、提問的時間太多,導致學生課堂大半時間都在忙于應對,缺少交流和獨立思考的時間,缺乏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機會。
2.學生對語文閱讀缺乏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動力,如果一門課程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教學效果一定不會太好。在現實教學中,很多小學生對課堂閱讀沒有較大的興趣,更遑論課外閱讀,即使讀也是走馬觀花、一掃而過,來不及去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布局構造、優美詞句,做摘錄的更是少之又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發現,經常有學生一遇到閱讀題或放棄或亂答一通,很少有學生真正耐心地去讀、去領悟。他們花費在閱讀上的時間是很少的,閱讀上的交流也是如此。
3.教師的引導不充分
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好的引導比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獲得知識,更是讓學生獲得學習的能力。一般來說,教師引導效果好的班級,學生的閱讀情況就會好于其他班級,在閱讀數量、閱讀習慣上會優于其他同學。但是在教學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在考試中的成績,而忽視語文閱讀方面的引導,不僅阻礙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還影響學生知識的拓展。
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狀況不容樂觀,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需要改進,要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加強閱讀教學效果,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以此來培養語感,積累知識,開闊眼界,提高文學素養。
二、提升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
1.打破傳統教育理念
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不適合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內容與教育目的,教師要轉變思想,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實現教與學的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打破封閉式教學模式,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呈現出開放式的狀態,旨在打造一個自由、動態、互動、交流、多元的閱讀氛圍。在這種氛圍中開展的閱讀教學,有利于學生突破空間的束縛,提升他們的人格素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在教學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會自主進行學習,所以要想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就要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要利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上閱讀。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極思考、發現問題,通過教師對問題解答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探究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3.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各方面的發展都不成熟,意識比較模糊,分辨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閱讀所需的條件,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教師要合理安排學生的閱讀時間,保持學生閱讀的興致,指導學生購買合適的閱讀書籍,并傳授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在購買書籍上需要說明的是,小學五、六年級屬于小學高級階段,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有自己的見解,可以獨立解決問題,所以這個階段的閱讀要以“廣泛閱讀為主”,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拓寬視野,廣泛地從大量閱讀中汲取知識,逐漸深化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部分,新課改對小學語文閱讀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遵循新課改的理念,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創造性閱讀。
參考文獻:
韓例芬.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藝術性與實效性[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