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惠蓮
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熱愛生活的一門課,是將品德、行為規則、愛國主義、歷史文化等教育集為一體的一門課。它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奠定了基礎。新課標提出了學生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發展要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來實現,人的社會性發展也應當在生活中實現,通過人與人的交往和溝通來實現。只有通過現實生活才能使學生獲得社會認知、社會技能,而實現這一目標僅僅依靠教材是不能實現的。因此,在教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時,教師應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更有實效性,從而使學生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得到提高與發展。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現實生活;課堂教學
一、轉變舊的觀念,樹立新的思想
要進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改革和創新,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樹立全新的教學思想,這是實施教育創新、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一是轉變傳統的“教師觀”,樹立“師生平等觀”;二是轉變傳統的“學生觀”,樹立“以學生為本觀”;三是轉變傳統的“價值觀”,樹立“鼓勵學生個性發展觀”。
二、激活生活體驗,點燃學習興趣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中,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品德課堂只有引入現實生活的源頭活水,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生命是寶貴的”是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一單元中的一個主題,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說說什么是生命,讓他們列舉身邊的人和動物的事例,然后通過圖片、動畫、故事等引導學生認識生命,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們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還要珍惜別人的生命,將珍愛生命的話題從“人與自我”拓展到“人與社會”的范疇,由此再拓展到“人與自然”的話題。啟發學生在欣賞多彩的地球生命、開發利用豐富的生命資源的同時,學會尊重和珍愛生命,主動維護和諧的自然生態系統。通過激活生活體驗,點燃學習興趣。生活體驗感受到的比老師灌輸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采用情境設置法激發體驗。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情境,營造情感氛圍,讓學生置身于教育環境中去感受、體驗和探索,進而達到教學目的。創設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角色情境等,通過這些活動情境來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思維得到訓練和發展,使課堂教學更有實效。
實踐證明,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展,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拓展了學習的時空,另一方面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與社會、自然相融。
三、引導積極參與,促進德育發展
品德與社會課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規律,促進學生的道德主體性發展。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實踐中,將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與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的掌握融為一體。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1)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用現有的道德觀點、認知結構去同化外部世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為每個孩子提供自我表現、創造性思維、實踐體驗的機會,引導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參與,使孩子們的道德能力得到發展。(2)構建合作學習關系。教學活動是一種社會交往性活動,在這種活動中,教學過程既是師生間、學生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也是師生、學生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正是在互相合作中得到發展的。(3)重視實踐體驗教學。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
四、運用科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
課程源于生活。教師必須運用科學方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材料有機結合起來,從兒童生活中挖掘生動鮮活的材料,使活動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易于兒童接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常用的課堂教學方法有很多,如講授法、談話法、參觀法等,為符合學科特點和兒童年齡特征,我常常采用:(1)故事教學法。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通過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將抽象的道德觀念寓于具體形象的故事之中的教學方法;(2)榜樣激勵法。以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生活中的先進事跡為榜樣激勵學生的方法;(3)情景教學法。通過形象生動的講述、展示圖片或實物模型、播放錄像、組織表演等形式,渲染氣氛,創設特定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感情,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在情景交融中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4)角色扮演法。根據教材內容,設計表演小品,讓學生在表演和觀看的過程中悟出道理;(5)個案談論法。運用故事或者是非曲直較難判斷的事例組織學生談論,以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6)布置作業法。品德與社會課的作業是在引導學生將道德認識轉變為道德行為的實踐。如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三單元有一個主題“我們愛和平”,在這一主題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幸福生活,然后通過平臺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幸福生活情景,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情趣,再展示收集的由于戰爭而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歷史圖片、電影或電視情節。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戰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讓學生切切實實認識到“人類渴望和平”,從而讓學生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要運用多種方法加強與生活的聯系,使教學內容、活動方式更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真正做到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喜愛的一種生活,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