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正暄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適應新課程標準的一種新型教育理念,對于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遼師大版四年級信息技術《認識畫圖軟件》一課為例,具體分析了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應用合作學習模式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合作學習;實踐探討
《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當在熟悉并利用技術條件和環境的基礎上發表觀點、交流思想,提高開展合作與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基于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這一教學理念,教學工作者持續開展了有關合作學習能力提高的教學研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促進全面發展大有裨益。接下來,結合《認識畫圖軟件》一課,就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展開具體分析。
一、因人制宜,科學組建小組
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應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組建小組是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班級學生人數眾多,二三十位學生學習水平不一而同,認識畫圖軟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的學生接受能力較強,很快就可以掌握利用軟件繪制規則圖形的方法,但或許有的學生學習很長時間,還停留在掌握畫圖軟件進入與退出這一基本技能上。小學生學習經驗和認知經驗有限,更加劇了這一教學形勢的嚴峻。
組建小組之前,教師應當因人制宜,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水平、接受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科學地對成員進行搭配。
合作學習理論認為,“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是分配成員時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這可以保證每一位成員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取長補短,提升綜合素質。一般而言,教師可以將學生按照“學習成績較好:學習成績一般:學習成績較差=1:2:1”的比例組建小組,實行以優帶弱的幫扶學習制度。
二、確定目標,開展討論交流
小組成立的根本目的是開展學習,教師總得讓學生有事情可做,小組的組建才顯得有意義,學習目標的確定就顯得尤為重要。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目標至少具有兩個屬性,第一是共同性,即這一學習目標應當為全體小組成員共同學習目標,小組成員正是基于這一目標的指導下開展合作交流的;第二是層次性,上文已經提到,小組是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進行組建的,即便是同一個小組,組內成員學習水平依然存在差異性,設置具有較強層次性的學習目標,旨在確保每一位小組成員都可以參與探究,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以用畫圖軟件繪制“我的家”這一任務為例,這一內容任務量大,一位同學很難完成。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學習目標:(1)觀察多媒體課件上的范圖,找出“我的家”需要繪制哪些圖形。(2)思考需要什么工具來畫圖。(3)圖形繪制完成之后,用工具填充顏色。(4)添加文字,用簡短的話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這四個學習目標緊緊圍繞共同性和層次性這兩個基本屬性,核心任務是用畫圖軟件創作作品,(1)(2)(3)(4)分別為層次性目標。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完成目標(1),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完成目標(2),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完成目標(3)(4)。
學生分工開展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時時在教室里面巡回走動,了解學生合作學習進度、探究時遇到的問題,確保小組合作學習朝著高效率方向發展。
三、有效評價,保持合作熱情
針對小組合作學習開展教學評價,不能采用那種以考試成績定輸贏“一刀切”式的評價方式,這會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合作學習熱情的保持。在合作學習模式當中,既然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教師就要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教學評價方式。建議采取打包式評價,以小組成績作為總成績,并納入信息技術最終課程成績當中。這可以激發學生的團隊依賴感和責任意識,提高教學評價質量。
有效的教學評價應當具備鼓勵性、針對性、全面性和指導性,切忌就學生某一方面課堂表現泛泛而談,那樣會給學生一種敷衍感,無益學習問題的診斷。教師可以采取學生自評和互評相互結合的方式,鼓勵小組學生互評、自評,進一步提高評價質量。
合作是一種態度,一個不具備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人,注定不會受到團隊的歡迎。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要求團隊成員具備良好的合作態度,小學生年紀小,很多孩子并不具備很好的責任感,教師應當努力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幫助學生養成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良好學習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就學習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建議,虛心聽取他人意見,這樣小組合作學習才會產生一定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王麗.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奚彥.談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J].學周刊,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