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得水

摘 要:學生學習的成長過程就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從中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過程。數學教學的核心也是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能力會得到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培養研究
學生的數學成績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有著很大關系。數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單純的理解和記憶是學不好的。數學更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也就是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也是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通過生活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思維能力。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如何從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
有效的問題情境是指利用刺激性的數學信息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的猜想和質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問題的答案。
例如,學習“圓”時,我們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特種兵進行野外訓練,但他們不小心走進雷區,探測儀器顯示,有一顆地雷在特種兵小明的左腳3cm之外,但沒有顯示具體的方位。我們可以用兩個小圓點表示小明的左腳,讓學生找出地雷可能的位置。問題一拋出,學生就開始躍躍欲試。他們拿著尺子,以小明的左腳為中心開始畫3 cm的線段。線段畫了無數條,發現地雷可能的位置太多了。有的將這些線段的端點連接起來,組成了多邊形,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增多又成了圓形。最終學生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將圓創造了出來。同時,也明白了圓的構造,3 cm的線段就是圓的半徑,小明的左腳就是圓的中心。這個問題的創設不但結合了小學生喜歡探險的心理,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從教學目標上講,他們也更好地理解了圓的特征。
二、強化基礎知識的教學
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密切聯系。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學生就缺少解決問題的工具,就像用積木搭建房子一樣,沒有積木又哪來的房子?如這樣一道例題,已知一個多邊形除了一個內角之外,其余的內角之和是2000度,求這個多邊形的邊數。如果學生不知道內角的特性:大于0度,小于180度,學生是沒有辦法求得這道問題答案的。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牢牢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并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遇到什么樣的問題,用到什么樣的特性,學生都能夠快速做出反應。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時,讓學生多動動手,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套用那句古詩就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求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讓學生動手將平行四邊形剪一剪。沿著兩個對角向它的對邊剪垂直線,可以得到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三角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都是已知的,那么就可以由三角形與長方形的面積進行求和,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即底×高。再比如,小學五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它主要要求學生用空間的想象能力解決問題。比如,將幾個正方體搭建成不規則的立體圖形,要求學生分辨出它前、后、左、右呈現的不同形狀。空間思維是抽象的,語言無法表達其中的奧秘,這時動手擺一擺、放一放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可以借助不同的模型,擺出不同的形狀,試著想象它每個側面的形狀。然后站在不同的角度親眼看一看自己猜想的是否正確。通過一次次的動手和觀看,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不斷提高。那么,在碰到“觀察物體”這類問題時,學生就不會再有壓力和困惑。
四、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單單停留在問題的某一個角度上。老師要將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挖掘出來,與課本知識有效結合,不斷探索和發現新的解決對策。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而不是邯鄲學步。例如,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時候,通常會遇到比較大小的問題。如■、■、■、■在進行比較的時候,老師通常會要求學生先進行通分,即把幾個異分母的分數轉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數,哪個分數的分子大,那么那個分數的值就越大。有的學生提出來,我們可不可以把它們變成相同分子的分數,比較它們的分母。分母越大的值就越小。遇到■與■比較大小的時候,我們不用通分,就可以知道■要大于■。條條大路通羅馬,老師要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當一條道路行不通時,我們就換另一條。幾條道路都可以到達時,我們想一想還有沒有更快捷的方法。沒有教條,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所在。
總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首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老師有效的引導,讓學生自己探索和思考,達到數學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群若.淺議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因素[J].考試周刊,2015(18).
[2]陳金女.淺談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