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安


摘 要:物理課堂教學,教師要巧妙設計,通過實驗、 “類似問題”的對比、設計思考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深入思考,使學生想到問題,提出問題,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習題教學,教師要科學引導,復習課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使學生想到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師生一起努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物理教學;想到問題;積極思考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的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里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并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必須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有效地表達問題、研究問題,將問題意識作為紐帶進行物理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沒有問題,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 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使學生逐步學會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的過程一般有七個要素,第一個過程就是提出問題.要使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學習習慣,就要創造機會給學生提出問題,而要使學生能提出問題,首先就要讓學生能想到問題.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想到問題呢?
1 在新課教學時,教師精心巧妙設計,使學生想到問題
1.1 設計實驗,創造機會讓學生想到問題
磁場看不見,也摸不著. 但是,“場”是物理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蘇科版教科書中是通過磁場對放入其中的小磁針產生力的作用來認識磁場的.在學習磁場其它相關知識之前,重點在磁場這種物質存在的認識上.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實驗,并提出了相關的思考題.
一個小磁針靜止時:
(1)它的指向應該如何?(2)可以用哪些方法能讓它轉動?(3)讓小磁針轉動的方法上有什么不一樣?
實驗和思考題答案如下:
(1)小磁針靜止時,它的南極指南,北極指北.
(2)可以用手輕推靜止的小磁針的一極等接觸的方法產生力的作用,使小磁針轉動起來.也可以用一個磁體的一極靠近小磁針的一極,小磁針轉動了.
教師再做實驗,如果用一個和磁體外形一樣的木棒、塑料棒等非磁體也靠近靜止的小磁針,卻看不到上述的現象.
(3)對小磁針力的作用有的是通過接觸產生的,而有的卻沒有接觸小磁針.
師生展開如下討論:
師:小磁針為什么會由靜止轉動了?
生:小磁針受到了力的作用.
師:使小磁針轉動的方法上能否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接觸小磁針,對小磁針發生了力的作用,使小磁針轉動.另外一種就是磁體的一極靠近小磁針的一極,并沒有接觸,也能使小磁針轉動了.
教師再引導: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那么,上面的第二種情況磁體的一極和小磁針的一極并沒有接觸,同樣也對小磁針有了力的作用,這是為什么?用一個和磁體外形一樣的木棒或者塑料棒等非磁體也靠近小磁針,卻看不到使小磁針轉動的現象.
通過這樣的實驗和教師精心設計提出的思考題,使學生想到了問題,那就是,磁體周圍和非磁體周圍的空間為什么會不一樣?那么,在磁體周圍的空間存在著一種什么樣特殊的物質呢?
磁場的概念對于初中學生很抽象,通過一個做的簡單而現象明顯的實驗,學生也很感興趣.進行對比之后,再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使學生想到了問題,引起了學生積極思考,非常有利于引入新課,進行磁場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認識到一種抽象的物質——磁場的存在.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促進學生渴望學習新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學習磁場的熱情進一步提高.
浮力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蘇科版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先講了浮力的定義,然后的內容是“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通過師生共同研究,可以給出計算浮力的一種辦法:F浮=G-F拉,這為后面學習阿基米德原理做了準備.要學好阿基米德原理,必須要認識到浮力不僅有方向,還有大小問題,怎么讓學生想到浮力有大小的問題、特別是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呢?這些問題好像沒有思考的必要,也沒有創造情景使學生想到這個問題.但是,如果在這方面認真進行適當的教學設計,在對浮力概念復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一定會非常有好處.教學時,可以先用彈簧測力計測一下物體的重力G,然后按照圖1的方式逐漸把物體浸入水中,學生一定會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拉逐漸變小,學生利用F浮=G-F拉,自然會想到物體受到浮力在變大.這就讓學生想到浮力存在大小、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問題,促使學生渴望進一步學習“阿基米德原理”.
1.2 比較抽象的內容,用“類似問題”進行對比,使學生想到問題
比熱容是初中物理熱學中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學生能否真正的理解,直接影響到熱量計算等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精心引入,認真做了實驗,應該得到的結論是: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不同;或者是: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的溫度不相同.然后順理成章地引入了比熱容這個重要的概念.
其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看到了演示實驗,也得到了上面的結論,但是學生對這個結論的得出從心理上接受真的太勉強,這是因為學生還沒有物質吸熱和放熱能力的概念.
可以這樣類比,幫助學生的理解:
如圖2兩個相同高度的容器a和容器b,如果在其中注入水,要使兩個容器都注滿水,需要注入水的質量一樣嗎?或者再問:在兩個容器中注入相同質量(體積相同)的水(沒有超過容器a的容積),容器中水的深度相同嗎?
通過這種類比,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一定會想到物質的吸熱和放熱存在能力不一樣,對上面熱學實驗的結論理解會很深刻,有利于進行比熱容的教學.
2 在習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恰當引導,使學生想到問題
習題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做題,而且要在習題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想到更多的內容.
例1 怎樣測出一瓶空氣的質量?
(1) 寫出測量步驟;(2) 導出計算公式;
參考答案:
(1) a.由密度表查出空氣的密度;
b.用天平測出空瓶質量m1;
c. 將空瓶裝滿水,用天平測出總質量m2
d. 計算出水的質量和體積
(2)表達式:m=m2-m1ρ水ρ空
在解答此題之后,教師分析:測量液體質量時,可以測量空瓶子的質量m1,然后在空瓶中裝入液體,用天平測出總質量m2,液體的質量為m2-m1.在測量一瓶空氣質量時,由于很難把瓶子內抽成真空,而且瓶子內有空氣時和沒有空氣時質量相差不大,確實不好利用這種測量液體質量的辦法來測量一瓶空氣的質量.如果本題給出了瓶子的容積,學生從密度表查到空氣的密度,他們就會很容易利用m=ρV解答本題.
教師再問:在解答此題之后會有什么想法?那么,怎樣知道瓶子的容積?然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充分利用逆向思維,逐漸會有新的發現,想到了新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通過這樣的討論、研究,學生發現了本來瓶子的容積直接不好測量,由于學生知道了體積和質量、密度之間的關系,解決了瓶子容積測量的方法V=m2-m1ρ水.通過教師這樣的習題的“后教學”,帶動學生認真分析習題,認真做題,認真進行解答習題之后的反思.解答習題不僅僅要求學生把題目做對,而且通過教師帶動學生深入的反思,收獲會更大,想到了更多問題,促進他們更大的進步,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2 一捆銅導線的質量是17.8kg,導線規格(橫截面積)是2mm2,求這捆導線的長度.(ρ銅=8.9×103kg/m3)
解答:V=mρ=17.8kg8.9×103kg/m3=2×10-3m3
L=VS=2×10-3m32×10-6m2=1000m
在師生共同解答此題之后,教師啟發學生:在做了此題之后,你們有什么想法?學生可能會表達各種各樣的想法,不管學生提出什么樣的想法,都是經過認真思考的,都是有價值的,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之后,教師引導:導線規格(橫截面積)是2mm2,這樣的導線應該很細,1000m的長度應該很長.如果有人想購買1000m長這樣的導線,用長度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是否方便?如果不方便,怎么辦?學生再通過思考,可能有的學生會發現,1000m長這樣的導線,它的質量就是17.8kg,用質量的測量工具測出17.8kg的這樣的導線,就可以了.通過這樣的教學,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不僅加深了對本題解答的理解,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共同討論之后,學生會發現解答一個習題能幫助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會發現物理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一定應用,而這些應用是通過認真思考之后得來的,這就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促使他們熱愛物理.物理知識和日常生活相結合,學生就會對物理學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師和學生解答這些習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充分利用這些有代表性的習題的“后教學”,使學生想到了新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產生了習題教學的良好效果.教師良好的思考習慣帶動和影響了學生,在對待科學態度上,教師的每一點行為都會深刻影響著每位學生.
3 在復習課中,教師精心備課、設計,使學生想到問題
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這三部分的內容在教科書上出現在不同章節,是學生在不同階段學習的.學生剛學習時可能認為這些內容之間沒有聯系,不會形成知識之間系統的聯系.在復習時,師生共同探究這三方面內容,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的反射是“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光的折射是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通過這樣的對比,使學生想到:這三方面內容之間的共性都是光的傳播,只是傳播過程中介質情況不一樣,傳播的路徑才不一樣.經過師生這樣的共同分析,使學生同樣想到了新的問題,學生看到了它們之間的緊密聯系,對知識的掌握更系統、更深刻,學生也會有新的感覺和收獲.
在復習過程中,教師精心備課,有心、細心,創造機會使學生時刻想到新的問題,才能使學生有了新的思考、新的發現,才能在物理復習教學中,才能讓學生不感到重復的厭煩,有效復習知識、提高技能,達到溫故知新.
初中物理教學,教師要精心思考,盡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創造機會,使學生想到了問題,才能使他們大膽提出問題,讓他們積極的進行科學探究,經歷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熱愛科學,逐步地培養獻身科學的志向.在物理復習課,包括習題教學課,教師努力讓學生想到更多的問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學生的思考才能更深入,收獲更多,提高復習教學效果,逐步培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