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萍
人民教育家顧黃初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新課改提出:讓課程走向生活,課程要面向兒童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近年來,我在學習同行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走出了一條課改的新路子——將生活引入課堂,讓語文回歸生活,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語文課堂學習為起點,讓生活走進語文
在教學語文時要開辟生活化語文課堂,嘗試生活化語文教學,讓社會生活進入語文課堂,讓語文教學充滿時代的氣息和活力,要構建充滿生活氣息的語文課堂。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我嘗試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再現生活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愉悅的生活情境,才能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1)媒體導入,直入情境。小學語文課堂中引進多媒體,把單一的文字形象化、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如教學《霧凇》一課時,孩子們由于生活在南方,對霧凇了解甚少。我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認識和欣賞霧凇那不同尋常的美。學生親眼感受到,即被深深地吸引了,激發了解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霧凇的奇異景象的欲望。
(2)設疑問難,體會意境。小學生好奇心很強,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如教《蘋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時,學生們不一定知道蘋果里有五角星。讀題目時,我先設疑:“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讀課文,畫出文中小男孩切蘋果的方法,并在課堂上給孩子們演示這種切蘋果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明白創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
(3)音樂熏陶,漸入佳境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在指導學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讀這方面,音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二泉映月》時播放二胡樂曲,在這樣的樂曲聲中,品讀文字,拉近學生和阿炳的距離,讓學生感受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從而理解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以及他敢于和命運斗爭、追求理想的精神。
2.親身實踐,體驗生活
語文學習是一個自主體驗的過程。語文課上,學生可以從文本上獲取某種體驗,達到心靈的共鳴。
(1)畫一畫。語文課堂上的簡筆畫更能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如在學習《詹天佑》一文時,我為了讓學生弄明白“從兩端向中間同時鑿進法”“中部鑿井法”時,先讓學生畫出居庸關和八達嶺的山勢特點,再畫一畫這兩種開鑿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跨越時空認識和明白了這兩條線路的優勢,從而對詹天佑的這種創新精神敬佩不已。
(2)演一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發現編排課本劇有助于引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例如,語文課文《公儀休拒收禮物》,它屬于獨幕劇,很適合學生去通過課本劇表演來刻畫人物的形象。
二、以語文綜合性學習為依托,讓語文擁抱生活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生活處處皆語文。教師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提升語文素養。
1.日常生活“語文化”
就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習或運用語文。“生活處處皆學問”,報刊雜志要看,中外名著要讀,名勝古跡要賞,山川河流要游,從寫請假條到寫申請書,從看電視廣告到看產品說明書,從與同學交往到與陌生人打交道,無一不是語文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運用。
2.班級生活“語文化”
學校是專門的教書育人的場所,它在育人方面有著許多獨特的優勢。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通過多姿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學生養成時時學語文、處處用語文的好習慣。如學校運動會、十歲成長禮、童玩節、班級板報、慶元旦、慶“六一”等都是很好的陣地,我們都可以賦予其濃濃的“語文味”。
3.社會生活中學語文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可以說是書本的,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只有用生活去做教育對象,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边@就要求教育必須與廣闊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學生回家路上的所見所聞,都可以成為他們關心、思考、評論的話題。社會是個大舞臺,我們要讓學生在社會中學習、在社會中感悟在社會中鞏固,才能真正地豐富孩子們的情感,奠定孩子們厚實的人文根基。
總之,生活中時時處處皆學問。語文教學生活化,能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進文本、走進生活、融入社會,并在真實的實踐中去感悟、去發現、去操作、去創造,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