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保棟
【摘要】 目的 探究腹腔鏡與傳統開腹肝切除治療原發性肝癌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54例原發性肝癌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27例。對照組予以傳統開腹肝切除治療, 觀察組實施腹腔鏡肝切除治療。比較兩組圍術期各項指標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圍術期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4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9.6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傳統開腹肝切除術相比, 對原發性肝癌實施腹腔鏡肝切除效果顯著, 能有效優化各項手術指標, 縮短治療時間, 減少并發癥發生, 安全性較高, 值得推廣。
【關鍵詞】 腹腔鏡肝切除術;開腹肝切除術;原發性肝癌;療效;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4.024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具有預后差、轉移快、生存率低等特點[1]。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最常用手段。以往臨床常采用開腹肝切除術, 雖能有效穩定患者病情, 但其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大, 術后易出現胸腔積液等并發癥, 影響治療效果, 不利于患者恢復[2]。腹腔鏡肝切除術因具有術后疼痛輕、并發癥低等優勢, 在臨床治療原發性肝癌中被廣泛使用。本研究選擇就診于本院的部分原發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組實施腹腔鏡與傳統開腹肝切除術治療, 對比兩種術式的療效與安全性。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原發性肝癌患者54例, 均經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原發性肝癌。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27例。觀察組中男17例, 女10例;年齡47~73歲, 平均年齡(56.82±5.75)歲;病程1~6個月, 平均病程(3.12±1.42)個月。對照組中男19例, 女8例;年齡46~74歲, 平均年齡(56.79±5.77)歲;病程1~6個月, 平均病程(3.14±1.40)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傳統開腹肝切除治療: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后, 在右肋緣取切口為手術入路, 切除肝周圍韌帶, 將肝葉游離。根據患者自身腫瘤具體位置, 阻斷血流。在腫瘤邊緣使用超聲刀將肝被膜預切線切開, 由預切線切除肝腫瘤及其附近局部正常肝組織。如有出血點于肝斷面, 需先予以縫扎止血處理。確定肝斷面無出血點后, 對其進行清洗, 置入纖絲速即紗, 并將引流管置入腹腔, 縫合切口。觀察組實施腹腔鏡肝切除治療:氣管插管全麻后, 做一約1 cm的切口于臍下緣, 以此為手術入路, 置入套管, 建立氣腹, 并保持氣腹壓為15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腹腔鏡進行觀察, 在其引導下將其他導管置入。分別于右上腹部和左上腹部置入套管, 將兩者作為主、副操作孔。根據預切線使用超神刀切除肝腫瘤及其附近局部正常肝組織, 采用切割閉合器或生物夾將斷面管道結構夾閉。如有出血點于肝斷面, 則采用縫扎或電凝鉤予以止血。延長臍下切口, 將標本取出。清洗肝斷面, 確定無出血點后, 將纖絲速即紗置入, 并將引流管置入腹腔, 關閉切口。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圍術期各項指標, 包括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其中疼痛程度根據VAS評分標準進行評估, 總分為10分, 分數高低與疼痛程度呈正比[3]。記錄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圍術期各項指標 觀察組切口長度為(5.12±0.63)cm, 術中出血量為(288.21±180.32)ml, 術后疼痛評分為(4.21±2.59)分, 住院時間為(9.18±2.33)d;對照組切口長度為(16.87±2.44)cm,
術中出血量為(385.64±210.24)ml, 術后疼痛評分為(7.36± 1.32)分, 住院時間為(15.21±3.06)d;觀察組圍術期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并發癥 術后, 觀察組中出現膽汁屢1例、出血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7.41%;對照組中出現膽汁屢3例、出血2例、胸腔積液2例、感染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9.63%;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原發性肝癌是以病情進展迅速、預后差等為特點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本病的首選方案。以往臨床常采用的開腹手術, 能有效穩定患者病情, 延長其生命周期, 但因其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的創傷, 增加術中失血量, 會導致患者出現諸多并發癥, 延長預后恢復時間, 影響治療效果[4]。隨著腔鏡技術的快速發展, 腹腔鏡手術逐漸在原發性肝癌治療中應用, 能有效避免傳統手術的弊端[5]。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圍術期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 可能與腹腔鏡手術以下幾點優勢有關:①腹腔鏡能將手術視野放大, 便于精細操作, 能減少因術者操作不當引起出血。氣腹壓力可有效減少腹腔臟器及小靜脈的血流量, 腹腔鏡器械的使用也能起到較好的止血作用, 能避免出現肝斷面出血[6]。②腹腔鏡切口較小, 對患者機體所造成的創傷較傳統開腹手術更小, 利于傷口早期愈合, 促進患者早期排氣和下床活動, 恢復胃腸動力。③與開腹手術相比, 腹腔鏡手術中術者無需將雙手進入腹腔實施操作, 能避免刺激患者的胃腸道, 利于早期恢復其胃腸道功能, 進而縮短治療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 術后,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41%,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9.63%(P<0.05)。可見對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腹腔鏡肝切除, 能減少患者發生并發癥, 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 與傳統開腹肝切除術相比, 對原發性肝癌實施腹腔鏡肝切除效果顯著, 能有效優化各項手術指標, 縮短治療時間, 減輕術后疼痛程度, 減少并發癥發生, 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徐暢, 羅祥基, 吳孟超, 等.腹腔鏡肝切除與開腹肝切除治療原發性肝癌安全性及療效的Meta分析.海軍醫學雜志, 2016, 37(5):439-442.
[2] 鐘愛, 陳健, 鄭樹國, 等.腹腔鏡左半肝切除治療原發性肝癌47例臨床療效研究.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5, 24(3):256-259.
[3] 張建軍, 武金才.完全腹腔鏡與開腹肝切除治療肝腫瘤臨床療效比較.海南醫學, 2015, 26(9):1349-1351.
[4] 黃智清, 張誠華, 施建設, 等.腔鏡肝癌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及對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6, 19(11):858-865.
[5] 劉志春, 姜玉石, 張立獻.腹腔鏡下行肝左外葉切除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療效分析.醫學臨床研究, 2014, 21(2):269-271.
[6] 武金才, 李灼日, 周開倫, 等.完全腹腔鏡肝切除術在肝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和評價.肝膽胰外科雜志, 2014, 26(3):192-194.
[收稿日期: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