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劉真

【摘要】 目的 對頦下島狀皮瓣在口腔頜面部腫瘤治療中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與分析。方法 62例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 各31例。試驗組選用頦下島狀皮瓣進行治療, 對照組選用傳統的修復方法。比較兩組臨床效果及患者對外觀的滿意程度。結果 試驗組皮瓣成活情況(96.77%)優于對照組(61.2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滿意率為93.5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2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頦下島狀皮瓣運用于口腔頜面部腫瘤術后面部缺損的修復, 臨床效果理想, 可進行推廣。
【關鍵詞】 頦下島狀皮瓣;口腔頜面部腫瘤;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4.025
口腔頜面部腫瘤手術造成的組織缺損, 不僅影響患者的面部美觀, 也往往會嚴重影響到吞咽、咀嚼及語言功能, 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低下。臨床常采用的胸大肌皮瓣修復等治療措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點, 而且很多治療措施有較大的治療難度[1]。為了分析頦下島狀肌皮瓣在口腔頜面部缺損治療中的臨床療效, 本院對其開展深入探究, 現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2013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62例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年齡22~79歲, 平均年齡(57.13±7.29)歲, 12例橫紋肌瘤, 10例橫紋肌肉瘤, 12例下頜骨肉瘤, 9例舌淋巴管畸形, 11例口底鱗癌, 8例舌鱗癌;其中舌鱗癌患者為T2, 口底鱗癌患者為T1, 所有患者均沒有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現象。本次研究經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試驗組與對照組, 各組31例。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治療方法。試驗組選用頦下島狀皮瓣進行治療。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面動脈作為蒂, 而后將蒂部進行游離, 產生逆行或者順行的皮瓣, 根據手術結束后患者面部出現缺損距離與大小為患者設計合適的皮瓣, 其皮瓣上緣的位置需由頜骨底緣到對面頜下, 皮瓣下緣的位置需按照皮膚下面的松弛度來判斷所取皮尺寸, 需保證上下緣可以拉攏并縫合。上下切口呈梭形, 此外上切口還需參照手術的切口。患者采取仰臥位, 標記面動脈在下頜骨處的搏動點, 在距離下頜骨的下緣1~1.5 cm做上切口, 將皮膚切開, 同時解剖頸闊肌, 手術期間需注意對面神經進行保護, 順著頸部的深筋膜把頦下島狀皮瓣自下頜舌骨肌的淺面與二腹肌的前面進行分離, 皮瓣內包含有二腹肌前腹, 找到并保護位置較為恒定的頦下動脈, 切斷結扎通向頜下腺、二腹肌、下頜舌骨肌的血管分支, 手術過程中注意對靜脈的保護, 將淋巴組織摘除。如果發現逆行皮瓣, 需將皮瓣的蒂部游離直到下頜動脈。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皮瓣成活、術后皮瓣出現壞死及滿意度。滿意度調查采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 分為滿意、一般及不滿意。滿意率=(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中30例(96.77%)皮瓣成活, 1例手術結束后在早期皮瓣發生部分壞死, 經局部清創與換藥后愈合延遲;對照組患者中19例(61.29%)皮瓣成活, 3例手術結束后在早期皮瓣發生部分壞死, 經局部清創與換藥后愈合延遲, 試驗組皮瓣成活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手術后對患者隨訪6~12個月, 兩組患者的吞咽語言及功能通過訓練后慢慢恢復。
2. 2 兩患者對外觀的滿意程度比較 治療后, 試驗組滿意率為93.5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2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過去臨床中常采用胸大肌的肌皮瓣組織, 但是常因為手術的創傷較大, 導致供區的組織很難愈合[2]。此外, 又因為該部分組織皮瓣的厚度不合適, 如果運用該部分皮瓣的組織, 可使其恢復功能受到影響, 并且美觀程度也不高。有研究人員采取前臂皮瓣的組織實施口腔頜面部的修復, 但是此部分需要臨床醫師擁有較熟練的血管吻合技術, 同時修復較困難[3]。頦下島狀肌皮瓣可以用來對2/3的面部與口腔進行修復。頦下島狀肌皮瓣與面部的組織具備相似的特點, 血管蒂較為恒定, 供區的瘢痕較隱蔽, 皮瓣質地和色澤和受區極為相似[4], 外形好, 且皮瓣可以有感覺, 能夠按照需要將其設計為肌筋膜瓣、骨肌皮瓣與肌皮瓣, 使皮瓣的使用范圍擴大, 恢復感覺所需時間短。另外, 手術之后面部也不臃腫, 與美學的要求相符, 值得引起臨床的重視[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 試驗組皮瓣成活情況(96.77%)優于對照組(61.2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滿意率為93.5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2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將頦下島狀皮瓣運用于口腔頜面部腫瘤術后面部缺損的修復, 臨床效果理想, 可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肇楊. 頦下島狀皮瓣在口腔頜面部軟組織缺損修復中的應用.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5, 32(5):560.
[2] 林勇, 毛馳. 頦下島狀皮瓣同期修復口腔癌術后缺損的臨床應用. 國際口腔醫學雜志, 2014, 41(6):639-642.
[3] 白植寶, 黃磊. 面動脈-頦下動脈肌皮瓣修復腭部惡性腫瘤術后組織缺損的臨床評價. 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14, 24(4):281-284.
[4] 孫鵬, 楊華, 程翔, 等. 額瓣、頦下島狀瓣在口腔頜面部軟組織缺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 西南軍醫, 2014, 16(1):16-19.
[5] 彭沖. 頦下皮瓣在口腔頜面部軟組織缺損修復中的應用. 中外醫學研究, 2013(17):135-136.
[收稿日期:201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