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岳南 廖志平
摘要:經濟新常態下,衡陽的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面臨轉型,隨著就業市場競爭的愈發激烈,大學生的就業市場供不應求。再者,當代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市場需求脫節,對于社會就業需要趕到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要想正確擺脫這種困境,就要樹立靈活的就業擇業觀,加強自身在就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高職院校;就業市場;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2
近年來,衡陽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有多項經濟指標都在省內遙遙領先,并且國家及高新技術開發區已經獲批,公路口岸與鐵路口岸的建立,特別是綜合保稅區的獲批,將會給衡陽的招商引資帶來其他市州無法比擬的優勢。那么在衡陽經濟發展呈現出如此新常態的現狀下,對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來說,其就業市場會有怎么的影響呢?
眾多周知,我國經濟近年來不斷增長,社會發展進入轉型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就業崗位也隨之增加,按理說這對大學生的嚴峻的就業形勢該有一定程度的緩解;然而情況并不樂觀,畢業大學生的數量這幾年也是劇增,因此經常會出現一個崗位投簡歷的卻有千百人。在就業崗位如此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高職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更加不容樂觀。高職院校相比于本科院校,在社會歷史遺留觀念的影響下,在就業市場上本就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如何解決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了我們研究的一大課題。
一、經濟新常態下的就業結構現狀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14年12月24日發布的“2014年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社會藍皮書》認為,經濟新常態下的就業結構性問題突出,就業結構性的矛盾亟待解決,并且宏觀經濟的社會矛盾問題也極為顯著,因此應當把握好這兩者的關系。再者,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就業崗位的數量成正比,而就業崗位與畢業大學生的數量成正比,大學生數量還有超過就業崗位的趨勢,并且趨勢越來越明顯。就業市場一職難求,就算是普通一點的工作,前來求職的人也不會是少數。然而,就在就業壓力巨大的時候,在勞動人口減少的時候,仍然有大量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農村勞動人口逐年遞減,按理說,就業崗位會增加許多,然而大多數大學生不愿從事類似的工作,就出現了大量崗位急求招人,大量大學生忙碌求職的黑色幽默。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突出
雖然經濟發展呈現出新高度,但是企業對于應聘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就業門檻的抬升,封殺了許多非名校畢業的大學生,更不用說沒有大學學歷的人。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每年大約有25%的高校畢業生難以在畢業前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這還是對于全部大學生來說,而高職大學生相比于普通本科大學生,更加處于不利地位,因此目前擁有大學學歷但仍處于待業狀態的畢業大學生不在少數,并且這樣的事業比例還在逐年上升。畢業大學生的就業態勢不容樂觀。
(二)畢業大學生專業知識與就業市場不匹配
雖說現在大學生數量是逐年直線上升,在如今大學生普遍的時候,走量不走質成為了大學教育的一大弊病。大學生在學校期間沒有專注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對于專業技能的掌握極為匱乏,到畢業的時候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心生恐慌。松散的大學教育使得畢業大學生與就業市場完全脫節,技能結構矛盾進一步加劇。
(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困難重重
眾所周知,我國的產業中,高新產業所占比例相對來說較少,因此對于高端勞動力的需求也比較少,大部分的就業崗位還是較為低端,對于應聘者的要求也不高。以低勞動力成本為核心的”比較優勢“仍然是我國一貫實行的發展戰略,就勞動者就業質量不高的情況下,以數量帶動經濟的發展成為了不得不采取的方案。然而,在如今國際經濟走向高新技術化的時候,我國經濟也必然要緊跟時代步伐,但是我國經濟結構卻尚未轉型成功,因此應當如何將我國經濟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升級是現如今的一大難題;但是,伴隨這個難題的解決,將會有許多高新技術產業的誕生,這時對于高端勞動力的需求也會隨之大量增加,這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畢業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可以緩解一職眾人求的尷尬局面。但是,就目前我國經濟結構的現狀來看,道路漫長且艱難。
二、經濟新常態下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經濟增速換檔,新增就業崗位減少
目前我國經濟的一大特征是從告訴增長階段進入了中速增長階段,在經濟增速減慢的時候,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也就是經濟發展的機制和約束條件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國經濟一直是依靠第一第二產業,依靠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來謀求經濟的增長。然而,在經濟結構做出改變的時候,技術的提高和管理的創新,使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急速轉型,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量同時銳減。大量適齡人口失去工作。國家并沒有在經濟產業轉型的時候對勞動力的安排拿出較好的方案,因此,待業人數急劇上升,而畢業大學生的數量也逐年上升,產業結構轉型后,新增崗位大多是高新技術長夜崗位,對于勞動者的要求偏高,并且新增的崗位并不多,因此造成了大量失業人口。國際經濟格局持續變化,這使得我國產業的比較優勢逐步弱化,勞動力數量的優勢正在慢慢褪去。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與發展使得我國新增崗位對于勞動力要求越來越高,而人口結構的變化與勞動力優勢弱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加劇畢業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崗位的有限,將會嚴重制約經濟的發展,大量的待業人員會導致社會矛盾的加劇,這將產生非常不樂觀的影響。
(二)經濟結構調整后的技術性失業將貫穿經濟新常態全過程
經濟結構的轉型,也就是將傳統的農業工業逐漸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因此,在經濟結構的轉型優化期間,科學技術的應用必然滲透到各個領域。隨著AI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于我國傳統的產業造成巨大的沖擊。與此同時帶來的將會是大量的失業人口。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之下,廉價的勞動力退出就業市場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高成本的勞動力,當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對于勞動力數量需求已經不同以往,數量急劇減少,這就導致了大量的失業人員,這種現狀目前難以解決,并且還將持續好一段時間。業界將這種因為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而導致的失業稱作“技術性失業“。
(三)經濟新常態下的就業創業進入機遇期
經濟發展這些年以來,企業崗位出現飽和狀態,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逐年下降,然而畢業大學生卻與年增加,就業形勢一度加劇,進入極為尷尬的局面。在這種時期,政府為穩定社會安寧,保證社會的健康發展,減少行政審批程度,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為市場的活躍提供了一個大前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趨勢逐漸在社會興盛,大量的人員開始踏上創業之旅,這為崗位處于飽和狀態的就業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新增了許多工作崗位,帶動了大量打待業人員重新開始上班生活,這也為解決失業人口過多提供了一個極為有效且科學的方法策略。因此,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之下,要想良性地解決就業問題,真正為畢業大學生提供可行性的方案,就要鼓勵更多的人進行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對于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來說,在與其他高校畢業生在崗位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假若創業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自然而然地,也就可以緩解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再者,大學生創業有國家政策的扶持,因此,一部分大學生自主創業,也可以減少很多競爭者,這些都對高職院校畢業生來說是天大的好消息,是極大的機遇。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是維護就業市場穩定的需要
畢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都是令人頭疼的,因為這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這是與社會發展直接掛鉤的全局性問題。如今社會,大學生的數量占據社會總人口的相當比重,假若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無法解決,社會的穩定將受到空前的威脅。要解決就業問題,就先要穩定就業市場,。就業市場如今處于飽和狀態,難以有經濟轉型前的廣闊市場,無法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就業問題導致就業市場的極度不穩定。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便可以有效地解決就業市場現存的問題。
三、我國促進大學生就業機制的主要內容
(一)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模式
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校期間就要接受正確的就業指導教導,并且高校就業管理部門要對可利用的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要有專業的指導老師,在大學生即將畢業之際進行專業的就業指導。
(二)注重學科化、專業化
高職大學生在學校期間接受的教育必須要注重學科化、專業化,因為高職大學生在就業市場本就比其他高校在起跑線上輸了,因此必須在學科專業方面苦下功夫,將高職大學生打造成技能型人才,具備極強的專業能力和學科素養,高職大學生必須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這可以加強高職院校的畢業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要在專業教導中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指導體系。
四、結語
高職院校在經濟新常態之下需要注重對大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讓畢業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強。
參考文獻:
[1]王一鳴.全面認識中國經濟新常態[J].政策瞭望,2014(12):52.
[2]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及應對建議.新華網,2014-11-26.
作者簡介:鄧岳南(1978-),女,湖南衡陽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管理研究。
廖志平(1975-),男,湖南衡陽人,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衡陽市社會科學項目基金課題《衡陽經濟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促進機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6C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