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內容多元、整合性強的課程,作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只有立足生活、整合學科、多元評價,才能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立足生活;整合學科;多元評價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內容多元、整合性強的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是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課程。它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融入生活,參與社會,學會做人,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作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只有對課程內容全面了解和把握,積極探索多樣性、趣味性的教學方法,立足生活、整合學科、多元評價,努力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思想道德體系,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在社會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立足生活的課堂學生更容易接受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應當是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品社這門學科的特點是加強了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在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立足生活,以學生身邊的人和事為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引發學生觀察、分析、反思、體味、感悟,獲得自己的價值體驗。
1、讓課堂和生活融為一體
生活中蘊涵著巨大的教育資源,品德與社會學科只有打通課堂和生活之間的界限,讓課堂和生活融為一體,將生活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經歷和體驗,選擇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接受還是拒絕》一課時,教師在課前讓學生填寫“生活學習中的誘惑”,讓學生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來自四面八方的誘惑,以及平時生活中受到的一些不良現象的影響都寫下來,打開學生的話題,激發學生探求解決辦法的欲望,引導他們重新認識誘惑,辨別是非,明確拒絕身邊誘惑的重要性,懂得堅持原則,學會運用策略,獲得委婉而恰當地拒絕誘惑的方法。
2、讓課堂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
社會生活是豐富而廣闊的,是學生終將進入的大舞臺。對于《品德與社會》學科來說,更要將課堂教學與廣闊的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要指導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幫助學生構建起自己與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聯系,構建起個人與國家、世界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變得系統和完善,讓學生在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中,得到正確的方向指引,科學規范的約束,從而形成正確的自身價值觀、人生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
二、學科整合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好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它立足于學生的社會生活體驗,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時又提升學生對于社會生活的認識。這一點,于其他學科有著相似相通之處,尤其是語文學科。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語文學科要“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可以說,語文學科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與品德與社會的內容是一致的。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完全可以挖掘這兩門學科的教學資源,通過整合和重組,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再如六年級下冊《接受還是拒絕》一課,日常生活中,學生所遇到的很多難以抉擇的難題語文課文中的人物們也常常遇到。如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生活拮據的父親幫同事捎了一張彩票結果中獎,在同事忘記買彩票這件事的情況下,經過思想斗爭,把大獎還給同事的故事;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中的父子,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選擇把已經釣上來的鱸魚放回湖里等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回顧熟悉的課文,再搜集名人擺脫困境,正確抉擇的故事,可以有效的幫助了學生更好地理解面對道德抉擇或是誘惑威脅時如何更好面對,通過這種學科上的整合,達到了更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多元評價的課堂學生更樂于參與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授課對象為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對于非主學科的《品德與社會》學科學習,課堂上的他們大多數不愿意積極發言,主動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獲得高效的課堂。而且,品德與社會學科立足于學生的社會生活體驗,
因而,課堂上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由單純地教師評價學生,改變為由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共同組成的立體的、多元的評價體系,讓教學的評價真正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如果能夠立足生活、整合學科、做到多元評價,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一定能讓課堂教學更高效,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淺談品德與社會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有效整合李桂芳( 揚州市江都區龍川小學,江蘇揚州,225000)
[2]善學習 重感悟 促發展——如何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福建省閩清縣城關小學 陳友水
[3]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J]. 李傳洪.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5(08)
[4]有效思辨感悟 活化品德課堂[J]. 關月梅. 中小學德育. 2013(12)
[5]淺談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J]. 張全地. 學周刊. 2013(09)
[6]開放式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的運用[J]. 楊凌富.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3(06)
[7]“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策略初探[J]. 張思兵.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2(05)
[8]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J]. 劉桂梅. 學周刊. 2012(25)
[9]探尋品德與社會教學發展新方向——基于新舊課標的對比解讀[J]. 汪曉勇. 江蘇教育研究. 2012(18)
[10]如何上好品德與社會課[J]. 魯丹,聶國權. 現代教育科學. 2012(08)
作者簡介:金大鋼(1975.11.07)男,遼寧省大連市人;本科學歷,職稱:小學高級,單位:大連市甘井子區嘉文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