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作為黨外代表人士的聚集地,如何發揮其作用是高校統戰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要樹立“不就一個選人才”的理念,創新培養機制,完善黨外后備干部的選拔,切實落實好黨外干部的實職安排,充分發揮黨外代表人士的積極作用,這既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要求,也是我國多黨合作政治制度的核心所在。
關鍵詞: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選拔任用
統戰工作在我國社會發展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高校統戰工作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更好的服務社會,是高校統戰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發[2012]4號),以及《中共北京市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的實施意見》(京發[2012]7號)、《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北京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的意見》(京教工[2013]3號)等文件的有關精神,各高校相繼制定和出臺的一個規范化、制度化、條例化的指導文件,以加大后備人選的培養工作力度,拓寬選人視野,加強思想政治引導及理論培訓,同時,注重選拔符合條件的黨外代表人士進行實職安排和掛職鍛煉,不斷提高黨外代表人士的綜合素質。
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是指:中共各級組織、各級人大常委會和政協常委會、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各級組織依照有關法規、制度和程序,遴選黨外代表人士的正式人選和后備人選;對選定的正式人選和后備人選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安排實踐鍛煉,作出相應的政治和實職安排,營造有利于優秀黨外代表人士脫穎而出、順利成長的良好環境和工作條件,以實現培養選拔任用黨外代表人士工作的最佳效益。
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的培養是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按照工作部署,按照規定和程序,黨委統戰部協同相關部門向各級人大、政協、政府和民主黨派各級領導班子舉薦黨外優秀人才,推薦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候選人,向上級部門提出黨外優秀人才政治安排和實職安排的建議,在校內按照干部管理權限選任黨外干部,安排黨外干部及后備干部參加各類實踐鍛煉等。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實現統一戰線長遠、健康、可持續發展,根本任務是人的可持續發展;從黨外人士中培養選拔干部,開闊選人視野,可以為領導班子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實現優化配置和組合,增強班子的整體執政能力;發動廣大具有一定實力和影響力的黨外代表人士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深入調研、建言獻策,以高質量的參政議政,為黨委政府推動科學發展獻計獻策,更有效地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把廣大統一戰線成員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發揮黨外代表人士的作用
黨外代表人士具有層次高、素質好,具有高學歷、高職稱的特點,在本專業都具有較高的造詣和影響。大多是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人物。同時,黨外代表人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政治參與意識和參政能力。他們運用自己所學的專長,在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因此,工作中要特別注重根據其自身特點,為他們提供能夠施展才華的平臺,使自身專業素養得以發揮,進而與社會的發展相契合。
1.注重推出優秀的黨外專家學者參加各級人大和政協工作。引導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行使權利和義務,發揮聰明才智,參政議政。對黨外代表人士的培養是統戰部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他們不僅在高校內部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而且在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建設中,在各級人大、政協和政府中也發揮著重要的參政議政、資政建言的作用。黨外代表人士作為信息聯絡員,提出分析深刻、對策性強、高質量的意見建議,被國務院或有關部門采納,為中央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2.加強黨外干部實職安排。在黨外人士隊伍建設中,堅持積極培養,重點關注,在政治安排上,不斷充實和強化黨外人士隊伍的建設。
3.積極向上級部門推薦安排干部。推薦、安排黨外人士在全國各級部門掛職鍛煉,推薦黨外代表人士擔任政府特約工作人員、國家級專業委員會專家等。
二、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目標要求
1.堅持正確原則。在黨外代表人士選拔培養中堅決貫徹“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重要原則。堅持黨委在此項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2.程序科學民主。在選拔過程中遵循選任各級各類領導干部和推薦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民主程序,體現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保證了培養、選拔、任用工作的質量。
3.培養目的明確。培養選拔任用黨外代表人士的根本目的是我國政治制度的根本要求,是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服務,為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服務。
按照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目標,抓住黨外代表人士培養、選拔這一重要源頭,使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積極、有序、可持續的發展,促進黨外代表人士隊伍的不斷優化。
三、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
1.更新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提高有關職能部門對選拔培養優秀黨外代表人士的自覺性、主動性;進一步樹立培養、選拔黨外代表人士工作的新觀念、新方法。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重在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要樹立“不拘一格選人才”的觀念,注重考察其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水平。要讓培養對象在實踐的磨練中逐步成長、成熟起來;要確立“統籌兼顧、立足長遠”的方法,要根據統戰工作長遠發展的需要,逐步將優秀人才納入黨外代表人士后備隊伍之中。
2.完善科學的選拔任用體系,創新黨外人才的選拔方式。首先要明確選拔標準。其一是政治標準,即黨外代表人士必須具備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把政治素質擺在選任、評價標準的首位。其二,黨外代表人士還應具備一定的社會影響,較強的專業知識技能,良好的人格形象,較強的奉獻精神,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健全民主、公開、平等、競爭的選拔任用程序,實現選拔任用機制的創新。應進一步增加透明度,使選拔任用黨外代表人士工作置于廣大群眾參與和監督之下,用競爭的方法促進黨外干部的培養和提高。強化黨委有關職能部門以及院系黨組織之間合作協調機制,此項工作的內容還會涉及人事部門、組織部門及相關院系黨組織等,完善協調機制對于保障和提高此項工作的質量至關重要。
3.注重培養機制創新。對黨外代表人士的培養,是黨的干部培養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選拔黨外干部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經常性工作。通過培訓,不斷提高黨外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在實施中注重總體規劃,切實加強宏觀管理,不斷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4.完善黨外后備干部的選拔。要充分考慮黨外干部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推薦黨外后備干部人選。要把黨外后備干部的培養選拔工作,與支持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及時發現和培養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中新產生的代表人物和領導骨干,把其中符合條件的納入黨外后備干部名單。要堅持備用結合,實行動態管理,努力形成合理的結構和年齡梯次,以保證黨同黨外人士合作共事的連續性、穩定性。
5.落實好黨外代表人士的安排使用。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靈活地把握尺度,保證各方面代表性人士脫穎而出。在推薦人選上,盡可能作對口安排,以利于黨外代表人士的作用發揮和能力施展。
作者簡介:郝麗,中國人民大學黨委統戰部,副編審,研究領域:勞動經濟學、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