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紅
摘要:情境創設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使得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改變了以往枯燥乏味,抽象籠統的數學教學。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尚存在一些弊端,如情境創設缺乏真實性、過于追求形式化等,本文結合案例就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創設;課堂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喚起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充滿吸引力,讓數學課堂變得豐富有趣。
一、創設問題情境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生善于迎接挑戰,他們想通過戰勝挑戰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教師要善于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積極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到數學知識的探索和學習中,培養學生靈活、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時,教師出示34、55、120、3522、3540、7205、123540六個數,并提問:“我們怎樣才能迅速地判斷出這些數能否被2、5整除?”教師話音剛落,馬上有學生回答:“我們把這些數分別除以2和5,看商是不是整數,而且沒有余數。”教師說:“方法是正確的,但你那樣做迅速嗎?”學生們陷入了沉思。不一會兒,一生回答:“我們可以合作啊,六個數,我們共有六組,每組一個數分別計算除以2和除以5,再匯總結果。”另一生說:“那考試時怎么辦?我認為當務之急應該找出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判斷肯定有個訣竅。”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了肯定評價,并揭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就是研究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學生有很大的獨立思考空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自己一步一步地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教學內容也得以順利開展。
二、創設多媒體情境
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讓數學課堂擺脫了單純的以教師講授、板書為主的模式,借助多媒體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功能,可變抽象的數學知識為直觀認知,讓學生在直觀中構建起知識。
首先,借助多媒體來呈現圖片,這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常用的方式。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將主題圖、故事、問題等以圖片形式呈現,引導學生在觀察中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如在“時、分、秒”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展示各種時鐘來引導學生認識時鐘是生活中用于記錄時間的工具,引導學生制作時鐘后,通過圖片呈現時鐘,并以不同的顏色來標示時針、分針、秒針,讓學生在直觀中認識時鐘。如在“角的認識”的教學中,借助多媒體課件的鮮艷色彩和優美圖案,直接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給學生以如見其物的感受。因此在讓學生觀察實物感知角的形狀時,出示一條色彩鮮艷的紅領巾,讓學生找出紅領巾的三個角;出示鐘表實物圖,讓學生找出時針、分針、秒針之間的夾角;出示一把漂亮的折扇圖,讓學生觀察折扇打開時角的大小。圖像顯示模擬逼真,使學生產生數學美的感受,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創設生活情境
生活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學生對數學的感知首先是從自己的現實生活開始的,同時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的直接經驗和已有體驗又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根據教學的實際需求再現生活場景創設現實而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促進他們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而且可以使間接經驗的學習由直接的生活經驗作支撐,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在教室里設置“小小超市”購物情境,讓學生現場購買物品,付錢和找錢,親身體會如何使用人民幣,感受人民幣的實際用途和人民幣的簡單計算。課后讓學生到超市去觀察商品的標價和進行實地購買,感受生活離不了人民幣,并要求學生根據調查情況進行小組匯報。
如在“長方形的面積”教學中,創設情境如下:學校有一片蘋果園,長150米,寬60米,按照株距2米、行距3米種蘋果樹,一共可種多少棵?如每棵果樹收蘋果40千克,學校共收蘋果多少千克?如每千克蘋果賣6元,可為學校提供多少教學經費?教師從具體的生活情境出發,既加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四、創設探究情境
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因為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備課,認真鉆研教材,聯系實際問題來創設合理的數學實驗,以此來實現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提升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由于分數對于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時刻注意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系,發揮動手操作和實驗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學習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后,我引導學生用手中各種形狀的紙表示出自己想認識的其他分數。學生操作后反饋:“我用正方形紙折出了六分之一”,“我用正方形紙折出了八分之一”,“我用圓折出了十二分之一”,“我用長方形紙折出了十六分之一”……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折紙實驗,創造了一個個分數: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十二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學生的動手意識被激活,興趣盎然,教學活動熱鬧而有序,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認識并了解了分數這一抽象的概念。
總之,在數學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努力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可以把理性的傳授與聲、色、形等融為一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何小志.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思考與實踐[J].才智,2011 (13):170.
[2]翟金英.打造小學數學情景化教學課堂[J].考試周刊,2014(92):85-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