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
(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街小學教育集團秀水小學)
摘 要: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同時數學也是一門優美的學科。從挖掘教材中美育因素、生活中感悟數學美、課堂教學中創造美、課后作業中欣賞美四方面闡述了數學教學中美育滲透的重要性和做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美育;生活
華羅庚說:“數學本身具有無窮的美妙。”可見,數學教材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內容。可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比較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忽視了美育的滲透,導致大部分學生覺得數學枯燥無味,造成學生對數學望而生畏,影響數學教育的質量。多年的數學教學中,筆者一貫堅持把數學教學和美育教育結合起來,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的美育因素,利用多種手段,讓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情緒中掌握數學知識。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小學數學中有許多可供美育的因素,要對小學生滲透數學美的教育,作為教師必須注重從數學知識中挖掘美育因素,為學生創設美的意境,捕捉美的視點,從而使學生領略到數學中千變萬化的美。
小學數學書本從數開始就存在著美。自然數0、1、2、3……本身體現了一種有序、和諧的結構美。四年級上冊用計算器計算并探索一些算式的規律,可以讓學生欣賞到許多美妙的算式,體會自然數0-9的魅力所在。
9÷9=1
108÷9=12
1107÷9=123
11106÷9=1234
111105÷9=12345
1111104÷9=123456
11111103÷9=1234567
111111102÷9=12345678
1111111101÷9=123456789
這樣的算式顯示了一種有序、合理、和諧的結構美,這能讓學生增強探索規律的信心和趣味性,并且這種探索未知的勇氣也會促進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圖形的美就更是顯而易見了。直線表現剛勁,曲線表現輕快流暢,三角形穩重,圓形柔和、完美無缺。教師在讓學生掌握這些圖形的特征時,更應讓他們欣賞這些圖形的美。因此,深挖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數學美育源泉,“識得廬山真面目”才能讓學生獲得美的體驗,喚起學生美的意識,逐步形成數學美的觀念,使數學美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部動力。
二、從生活中感悟數學的美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課不僅要帶領孩子走進“數”的海洋,它還要再現生活數學的美麗圖景。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善于挖掘現有的生活素材,尋找數學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點,將單調的知識生活化,讓孩子有真正的生活體驗,這樣數學的美才能顯現其動人的色彩。比如,當我教學《認識物體》這部分知識后,在小結環節時,請孩子們說這節課學會了什么時,孩子們紛紛舉生活中的例子,“教室里的廣播機是長方體”“我家的冰箱是長方體”等等,甚至有的學生說:“要幫小動物建圍墻,得用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石塊……”孩子們雖然現在還不能嚴密完整地說出四種物體的數學特征,但他們能從生活中發現它們,甚至運用它們“建房子,賽跑”等,這是多么生動的運用,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帶到生活中去,他們會突然領悟自己就是生活在一個個的“立體圖形”中,這就是他們正在學習的東西,生活中隨處可見,一點都不陌生。
三、課堂教學中善于創造美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本質就是美。課堂上,教師不只是單純地傳授給學生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學會自主地學習。課堂教學要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達到數學美與課堂教學的和諧統一。
1.教態美。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儀表清新自然,語言和藹可親,給人一種整潔大方的美感。
2.板書美。科學合理,設計精巧,一幅完美的板書像一幅美麗的畫,給學生美的啟迪與藝術享受,感染著學生的心靈。
3.師生關系和諧美。“和諧”是一種美,營造和諧、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使學生產生美的感受,從而調動他們自身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
4.教學手段與方法美。富于美感的現代教學手段,從容自如、妙趣橫生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過程中所展現的智慧和流露出的喜悅,給學習增添了美的色彩。
四、課后作業中欣賞數學美
課后作業的布置,教師不僅要考慮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還應考慮布置與課上教學內容相關的美育教學的欣賞。例如,學習了組合圖形以后,我讓學生通過網絡等查找由組合圖形拼成的風箏和七巧板圖,從中感受組合圖形的應用。感受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激發學生自己來嘗試設計由組合圖形拼成的圖。實際上,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安排了“你知道嗎?”這樣的小文章,提供了學生數學美育教學的素材,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收集相關內容,豐富、擴展它,再交流、體驗,這些都有助于培養良好的數學美感,而良好的數學美感又能夠誘發人的創造力。
總之,數學是一門蘊涵著豐富美的科學,培養學生領悟數學美、欣賞數學美,進而運用美、創造美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及應用數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高少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3).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