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秀
(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仙都中心小學)
摘 要:審美教育和美感教育被統稱為美學教育,其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看法和高層次的美學品味,此項教育活動的宗旨在于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中,審美活動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也成為時代的主流,如何讓美育之花綻放在英語教學的梯田中,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學習外語時也能產生共鳴,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感受英語美、鑒賞英語美、表現英語美和創造英語美的綜合能力呢?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在英語教學中要滲透美育,就要挖掘英語語言的藝術美,開發教材內容的內在美以及展現教師的體態美等。
關鍵詞:英語;美育;審美
一、磨礪敏銳的眼光,挖掘英語的美
1.發現教師的語言美
上課效果的好壞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教師說話的技巧,就是所謂的言語藝術。所以教師要想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就應該多關注自己語言的流暢度,語音語調的過渡自然,節奏是否高低有致,抑揚頓挫,雅俗共賞。人說自然美、人文美最能打動學生的心,在筆者看來,幽默詼諧的“怪腔怪調”,言語成歌的美文英語是更有殺傷力的武器。美的語言要足夠“賞心悅目”,學生更是眼到,嘴到,心更到。小學英語教師必須對使用中文指導學生積極思考和練習英語在行。從英語發音和語調,到字母、詞匯、句子,再到整篇美文,都應該具有藝術美。課堂中,教師要積極用優美的教態、漂亮準確的手勢和動作、富于變化的表情,同時提倡使用英語。為了使自己的英語發音純正、地道,筆者時常收聽收看英語新聞節目,看英語原聲電影,這些練習可以使自己的發音越來越標準,并能帶給學生美的享受。表情生動,音調夸張悅耳能夠有效引起學生的不隨意注意。如,我們講sure,用升調表示懷疑,而用降調則表示當然,自信滿滿;再如,shut up,用短促的語調表示很氣憤,包括一些拖音well.等都有不同的感情色彩,這些喜、怒、哀、樂等情感都可以用英語的語調表達出來。
2.感悟教材的美
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知道了深受歐美人喜愛的hot dog不是烤得熱熱的狗肉,也愛上了hamburger,salad等新奇的外國食物。去McDonalds 吃快餐可以禮貌地說“May I have ...”做了好事不求功勞,客套一番“Dont mention it.” 接受夸獎時,虛心接受并致謝“Thank you.” 打擾別人時,要說聲“Excuse me?”進別人房門,懂得敲門并詢問“May I come in?”做錯事情,懂得先說聲 “Im sorry.” 初次見到長輩時,說“How do you do.”這脫口而出、純熟的英語日常用語無不體現出學生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靈。思想品德教育在英語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風土人情不同,但是禮貌禮節卻是普及世界各地的無聲語言,是一個人品質好壞的標志,中國是禮儀之邦,學一口英文也能表現我們國人的文化底蘊。因此,重視在英語中滲透德育內涵也是教師的一大任務。
二、投身美育過程,感受英語之美
1.在收集中尋找美
英語并非我們的母語,而是一種西方特有的語言文化,傳播的不僅僅是語言本身,更代表著英美國家的獨特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同一對象用不同的文化體系來進行表達和評價,結果不盡相同。所以,不能避開背景文化來教英語。比如,超市里賣的紅襪子、圣誕樹、圣誕帽是干什么用的?圣誕老人在外國孩子心中代表什么?感恩節為何吃火雞、南瓜派?這些背景文化的滲透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這些材料的尋找,不一定都要教師親力親為,可以讓孩子自覺收集材料,這樣印象更深刻。比如色彩繽紛的圖片,生動有趣的視頻,引人入勝的風景,奇妙特殊的小動物,收集過程也是學習英語的過程,是學生的快樂時光。教師充當指導者,幫助學生整合材料,對比東西方文化的不同,這也符合新課程的理念。讓他們懂得如何站在英美國家文化的角度來審視教材中的人或物,提高評估英語文章的能力。這樣自己的英語更符合外國人的習慣,有利于跨文化交流。
2.在情境中感受美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時代讓我們遠離了不健康的粉筆和沉重單調的教具,投影、錄像、多媒體等電化教育新手段應充分利用起來,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把握重難點。如果在情境中再添加色彩、背景、音響效果等,通過學生的表演,可以真實地表現人物的活動場景。作為審美的主體,表演者和觀眾都能從中感覺到美,緊接著欣賞美,最后學會創造美。教師平時要耐心地去培養學生的模仿力和創造能力。英語課堂上的分角色表演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何琴.淺論美育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3(18)
[2]蔡玉霞.試論美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咸寧師專學報,2002(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