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葉甸中心小學)
摘 要:青少年時期是一個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青少年德育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個體的未來成長,更間接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的高低,在新形勢下,如何有效開展德育工作,尤其是結合農村小學德育現狀,探索符合農村小學青少年的德育實際的思路和方法,成為農村學校是否能良性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農村小學;德育;現狀分析;對策
《小學德育綱要》指出:小學德育即學校對小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主導作用。但在農村,由于受人口流失嚴重、地理位置偏遠、教育資源不均衡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德育工作開展遇到了很多困難與阻力。
一、農村小學德育現狀分析
1.德育方法落后,考評制度不合理
(1)在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方法陳舊,學生體會不到德育課的樂趣。大部分老師教學方法單一,講授法“一管到底”。
(2)考核評價制度不合理。小學品德課的考核一般采取期末統考的方式,評判的形式比較單一,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
2.德育缺乏實效,重“知”輕“情”嚴重
陶行知認為,德育過程是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逐漸內化為道德理念,不斷產生合理的道德情感,進而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質與心理品質,并轉化為被社會和他人所贊賞的道德行為。但如今大多數農村學校不能科學合理地設計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不分年級高低,不管個性差異,一個模式,“一刀切”的現象比較突出。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
3.德育師資匱乏,缺乏教學理念
師資力量是教育發展的根本,教師個人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的高低。農村學校受到經濟條件和環境等各方面的限制,很難配備專門的德育老師,大部分教師因為沒有受過專門的德育課學習或培訓,難以明確德育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
二、農村小學德育努力的方向與思考
1.統一認識,把德育落到實處
教育是“教人化人”的事業,其目標就是教人做人。教育目標的確立是教育思想形成的起點和關鍵。近年來,我校根據《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要求,解放思想,從少年兒童的實際出發制定實施計劃,從輿論宣傳和制度建立切入,保證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2.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協調配合
在農村,家庭教育是個“薄弱”環節。為了促進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合作,應該認真做好家與校的聯系工作。近年來,我校定期做好家訪工作,以《告家長書》的形式讓廣大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動態,指導家長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積極取得家長的配合,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這樣提高了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力量。
3.注重開發教材,貼近生活
由于《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文本比較簡約,給教和學都留下了較大的開發空間。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挖掘教材的“空白點”,尋找教材的“生長點”。教師還要不斷根據當地實際拓展校本課程。
4.增強德育的趣味性和實踐性
(1)改變傳統的德育教學方法,貼近學生生活。“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作為德育的直接對象和主體,是開展德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終歸宿點。因此,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學生,制定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在教學中,應避免“一講到底”的做法,克服道德的說教和德育工作的“假、大、空”現象,在增強德育趣味性的同時要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2)課內課外相結合,知行合一。“行—知—行”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哲學思想基礎,也是其德育實踐的基本途徑。德育不能脫離行動與實踐。從“行動”出發,在獲得“知識”之后,再回到實踐中去“行動”,這是德育的必經之路,也是確保德育能收到實效的基本方法。
5.加強德育師資建設,提升師德水平
目前農村小學德育老師的師資情況令人擔憂,存在兼職老師多、綜合知識匱乏等問題。因此,要想保證德育的質量就必須先從教師抓起,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教師應該增強對職業的敬畏意識,堅持奉獻精神以及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信念。
6.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是對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更是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目前,農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雖然引起重視,但品位不高。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認真規劃,精心設計,落實經費,抓好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和育人氛圍的營造。
當前,我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學校德育工作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農村小學的德育工作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錯綜復雜的問題與困難。作為新時期的教師,不能向困難低頭,不能向阻力屈服,更不能忘記教書育人的初衷,要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只有努力探索并正確把握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明晰思路,科學決策,踐行行知思想,朝著學生成長的方向,結合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農村小學德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潤物無聲地有序開展。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