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蕾
摘要:實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互動,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本文根據平日的教學實踐,對如何實現課堂互動教學、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問題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對小學數學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互動;提高;實效性
新課程改革提倡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如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實施這一理念,是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課堂的有效互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重要途徑。實施互動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也適應學生發現知識與接受知識的特點。小學生活潑好動,適合在知識直觀呈現的具體情境中、在互動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知識的構建。這對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堂操作探究,激發探究興趣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使學生在動手過程中發現,在動手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建構。例如,在講授三角形一節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喜羊羊的朋友送給她三根精美的金屬條,喜羊羊十分喜愛。她打算用三根金屬條制作成一面三角形的鏡子,可是擺來擺去怎么也擺不成一個完整的三角形。大家能為她解釋一下是什么原因嗎?”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紛紛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木棒在桌子上擺來擺去,與同伴一起操作探究。最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結論:喜羊羊的三根金屬條中的一條太長了,以至于它的長度比其它兩根金屬條相加的長度還要長,所以自然擺不成三角形了。學生進一步探究,最終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規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操作,使學生經歷知識發現的過程,這樣學生得到的不僅是數學結論,而是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自我完成知識的建構。
二、開展數學活動,鞏固數學知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些學生活動環節,讓學生在互動中交流與探究,達到掌握與鞏固數學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加減法一節內容后,我在課堂上開展了“超市購物”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將教室設置成了超市的格局。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一部分學生扮演顧客,一部分學生扮演售貨員。在購物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買多少商品花多少錢、需要找回多少錢的加減法運算問題。“顧客”與“售貨員”彼此溝通,互動交流,共同計算。這一活動,把枯燥乏味的數學運算,演變為了一種購物情境活動,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與鞏固了數學知識,掌握了運算技巧。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將一些容易陷于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教學環節,整合為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從而提升了學生的互動合作能力,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呈現思維過程,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也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的,數學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就需要突出數學題的思維過程,這樣也便于學生跟隨著教師的講解一起去思考。學生沒有對題目如何進行解答這一過程的具體參與,也會導致他們學不好數學。針對交互式電子白板具有存儲、連接以及特殊的功能,數學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好這一設備,對所有資料進行有效存儲,此外,在課堂上還可以連接其他的數學資源,運用聲音或者圖片等,也可以動態地表現思維的過程,讓學生可以跟隨著教師一起思考。例如,在探究“線段、射線、直線”這一節內容時,數學教師也可以充分地結合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教學,這樣也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這些概念,同時也可以借助其進行收縮延伸進一步認識它們的特性。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授課,比起教師單純地進行講述的效果要好很多。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枯燥、抽象的數學學習,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感興趣,這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已經接受過學前教育,簡單的數學知識對他們來說并不陌生,因此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準備充足的教具,讓學生自主觀察,讓他們尋找教室內的有關數學知識,比如有多少桌子、有多少凳子、有多少小朋友等,還可以帶領他們到校園內進行觀察,看看校園內還有哪些數學知識,看哪個學生說得又多又好,讓學生自主感知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設疑激趣,促進小組合作探究
要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采取小組互動合作是有效的途徑。學生在小組內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進步。筆者在教學中將全班學生分為5個小組,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按好、中、差平均搭配到各個小組中。要實現小組有效的合作互動,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參與小組合作探究,才能做到目標明確。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性質”這一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分數的分子與分母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分數的值不變呢?”并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探究學習。有的學生在研究中取出兩條長度相等的紙條,先在第一個紙條上截取二分之一,然后在另一個紙條上截取四分之二。最后發現所截取的紙條都是相等的,從而用直觀的方法驗證了分數的性質定理。我在復習課中,主要以小組探究為主,讓學生在小組內畫出每個單元的知識網絡,并且小組之間可以相互提問、探究。例如在復習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時,一小組向另一小組提出了“三角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什么條件下,才存在著一半與兩倍的關系?三角形的各邊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等問題,促進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與鞏固。總之,構建互動式的小學數學課堂,可以有效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特點開展數學課堂探究活動,通過小組交流與合作,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的綜合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1]曾紅英.談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9).
[2]居士芳.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