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廣西來賓市興賓區小平陽鎮初級中學)
摘 要:初中生處于小學與高中的過渡階段,培養提高其語文的閱讀能力是新課改的一項重要指標。對初中語文閱讀的重要性進行簡短論述后,淺析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根據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對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提出了相關建議,希望能夠為語文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初中語文是小學語文與高中語文的過渡階段,它不同于小學語文所注重的開發小學生語文思維,也不同于高中語文所注重的提升高中生語文素養,而是二者兼修,共同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工作者對于初中語文的關注程度日益劇增。
初中生處于其人生的一個關鍵成長階段——青春期,他們時常會出現厭學、自我封閉、學習障礙等多種問題。對于初中生來說,倘若能夠讓他們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將有利于他們青春期的平安、健康度過。
初中語文閱讀對于初中生的智力發展和個性發展以及其探究、創造能力的不斷開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感受、理解、欣賞以及評價文本。新課改背景下,閱讀教學越來越引起教師的關注。
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教學步驟過于程式化、教學手段過于形式化、教學觀念不夠現代化等各種各樣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給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帶來的消極影響,筆者對自身的相關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希望能夠為各位語文教師進行閱讀教學時提供借鑒和幫助。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都知道,對于每個人來說,內部的學習動機更能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想要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學習,最首先要做的,是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主動閱讀學習,從而提高其閱讀水平,發展其閱讀能力。那么,我們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結合筆者從學生走向教師的雙方面經驗,筆者提出兩點建議。一是根據課程教材進行閱讀訓練,二是推薦學生讀好文。
根據課程教材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基礎,實際上就是根據課程大綱的要求,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理解,使學生嘗試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對課文的學習,把每一篇課文都當成是閱讀練習。筆者深知,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產生厭煩的情緒,那編在課本中的一篇篇課文,對于學生來說根本不同于閱讀練習中出現的文章那樣,讓他們產生新鮮的感覺。這是由于在學期初課本分發到學生手中時,學生就已經讀過了這些文本,在課文學習時就無法產生對于課文的新鮮感。筆者拙見,認為對于這樣的現狀,我們可以把課本作為上課才能夠分發的材料,只是這樣一來,學生在做作業時會有所困難,因此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作業的布置,使學生順利完成把課文作為閱讀練習的這一實踐。
推薦學生讀好文,就是讓學生在對優秀文章的賞析中逐漸發現閱讀的魅力所在,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從而閱讀更多文章,產生更多對于閱讀的思考,從而更好地進行閱讀的學習。
二、投其所好推薦讀物
這類似于對學生進行優秀文章的推薦閱讀。一本優秀的讀物,是多篇優秀文章的合集,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愛好、興趣進行推薦。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自身應具備大量的閱讀功底,才能夠對學生有所傳授。教師可以在每個班級設立圖書角,將這些優秀讀物放置于圖書角供學生進行傳閱。例如,男生或許會傾向于去讀與工程、機械有關的文章,女生或許傾向于去讀文化、工藝方面的文章;理科生或許傾向于豐富自己的物理、數學方面的知識,文科生或許更傾向于充實自己歷史、地理方面的見識……不同的學生總會有不同的閱讀需求,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可以將自己認為合適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讀物推薦給學生,將書籍放置圖書角,以供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學共同閱讀、共同交流,產生更好的閱讀效果。
結合筆者對于學生的推薦讀物,筆者建議,初一學生可以對《伊索寓言》《魯濱孫漂流記》進行閱讀,初二學生可以對《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進行閱讀,初三學生可以對《名人傳》《格列弗游記》進行閱讀。另外,教師還可給學生提供一些可選讀物,例如《雷雨》《圍城》《傲慢與偏見》《哈姆雷特》等。這些讀物中,有些讀物的選段被編入課文,有些讀物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見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體會閱讀給自己帶來的豐富體驗。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來說極其重要。無論是為完成新課程改革對于語文閱讀教學設立的課程目標,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讓學生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教師都應根據自身的教育實踐進行新的教學方式的思考,在豐富自己教學經驗的同時,幫助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從而幫助自己、幫助學生更好地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磊,劉芳.探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1.
[2]張壽山.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導刊,2010.
[3]車靜.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兩種方式[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