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艷+陳通
(陜西省楊陵區第三初級中學)
摘 要:參與課改十多年,聽課上百節,感到許多老師在新課改中普遍存在一些誤區。誤區一:把尊重學生搞成無原則的吹捧。誤區二:將“快樂教學”庸俗化。誤區三:老師只有先“愛”學生,才能換來學生的“愛”。誤區四:凡“講授”就該取締。
關鍵詞:新課程;課改;誤區
從教二十多年,參與課改十多年,聽課上百節,我感到許多老師在新課改中普遍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一:把尊重學生搞成無原則的吹捧
有的老師為了表示對學生個性的尊重,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在學生各執己見,甚至偏離了教學目標,東說南山西說海時,老師也不去調控,放任學生辯論,甚至有的老師還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一節課下來,有可能解決不了教學的重難點,也有可能完成不了學習任務。
記得聽一位老師的《心聲》一課,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過公開課李京京執意要朗讀課文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天真、純樸,特別是銘記親情和渴望表達親情的學生形象。啟示教育工作者應當尊重、關愛每一個個體,使每個學生都能健康發展,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批評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
課堂上,學生在分析到李京京的媽媽將李京京當“出氣筒”時,他們各抒己見,講述并斥責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或親身經歷的類似事情,群情激昂,課堂氣氛空前熱烈,這是好現象。但出現的問題是,要求發言學生過多,老師在中間有兩次準備引導總結,但總有學生要求老師讓自己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可能也是本著尊重學生的思想,一次次給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衫蠋煱炎约簯{控課堂、把握全局的責任忘了,導致在不是很重要的問題上延誤時間過長,當堂課的任務未能完成。
誤區二:將“快樂教學”庸俗化
課程改革強調“愉快教學”,它提出:“要求教育者著重關注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態——如何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边@不只是課堂形式上的改變,其本質是調動學生求知的欲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體驗,保持快樂與充實感,把死板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由“苦學”變“樂學”,由“要我學”變成“我
要學”。
記得聽一節九年級的英語課,老師可能為了追逐“樂學”,一節課設計了兩個游戲項目。其中一個項目是:紅、藍兩隊進行比賽,兩人同臺,一個學生模仿某種動物,一個學生用英語說出動物的名字并準確將它寫出來。學生都躍躍欲試,雖是上面幾個學生的表演,卻演變成了全班學生的參與。課堂氣氛白熱化。但好多學生只注重看模仿的那位同學的動作是否相像,更甚者故意起哄,讓大家的笑聲更大些。學生好像忘了自己身在課堂,也忽略了老師設置這一游戲的目的是為了強化本文中所學單詞的讀音及正確的書寫。過度的張揚愉悅,難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悟內化。
誤區三:老師只有先“愛”學生,才能換來學生的“愛”
辦公室有位年逾五十的老師。她知識淵博,可謂“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教了二十多年的歷史,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還編寫了一本她認為是更易于讓學生接受的歷史教材。她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學生更是好得沒法說。學生借錢,慷慨予之;學生冷了,把自己孩子的棉衣送給學生。按理說,這樣的老師應該能得到學生的“愛”。但她的課堂一片混亂,學生在課堂上干什么的都有,根本不理老師在講臺上的苦口婆心或大聲叱責。問學生為何要和如此好的老師作對時,學生迷茫地說:“歷史老師是好人,我們沒和老師作對??!其他老師太厲害了,在她的課堂上就是想放松放松?!?/p>
這讓我想起了從小學到現在常聽到的一個詞“敬愛”。是啊,我們只強調了老師對學生的“愛”,卻忘記了學生對老師的“敬”。這也讓我想起陜西師范大學馬曉雄教授說的一句話:“老師要有尊嚴地施愛?!蔽蚁胨倪@句話的意思應是:首先讓學生做到尊重老師,這樣老師的“愛”才有價值、有意義。沒有“敬”,何談“愛”!
誤區四:凡“講授”就該取締
片面強調學生自己做主的學習,導致老師的“講”成了教學之大忌,“講”等于“灌”,“灌”等于“被動接受”。有人主張:“語文老師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每節課講的時間不能超過十分鐘。”這已經作為經驗在報上向全國宣傳推廣了。
一位初中語文教師執教七年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教研員評課時,說他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理由是45分鐘的課堂教學,老師講的時間前前后后共用了29分鐘,學生活動
少了。
我們應盡可能地將課堂還給學生,但也要根據科目、課難易程度等的不同,確定學生活動時間的長短,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
課改是框架,是方向,是指導,是目標,不是“1+1=2”的標準化實驗手冊。教無定法,不能強求某一方法,而全盤否定另一方法。比如“自學方法”好,但不能每一節課、每一個內容都必須用。同一內容、多種教法,多種學法殊途同歸。因此,我們要在吸取過去經驗精華的基礎上去實踐、去創新,與新課程一起成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中國的教育定會有一個如“百家爭鳴”般百花齊放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易克堅.課改拾貝:我的成長札記[J].新課程,2016(5).
[2]李琴.關于當前課改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2016(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