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第二中學)
摘 要:本節課的設計以學生為中心,課前采用“翻轉課堂”讓學生自主復習。課中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并通過“問題導學”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復習欲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本課時的復習安排突出復習的重點,做到有的放矢。
關鍵詞:空氣;氧氣;化學;教學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學生初次接觸化學物質,教材選擇從學生最熟悉的空氣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本單元開始研究物質組成、性質、制法,也是學習最基本的化學概念(化合物、混合物、催化劑等)的開始。本單元幫助學生初步形成認識物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以后學習二氧化碳、水等物質打下基礎。
二、考點分析
空氣和氧氣相關知識是初中化學的核心內容之一。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氧氣的性質、用途以及制法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熱點。其中,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主要考查實驗的原理、現象和結論。而氧氣的性質多從描述實驗現象進行考查,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經常與其他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合并到一起考查,氧氣的用途主要是結合實例進行考查。
三、學情分析
學生剛接觸化學這門課,學習熱情很高。但學生課后學習的主動性差,學習能力薄弱,理論與實際操作脫節。
四、復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構建第二單元知識網絡圖,全面歸納本單元的基礎知識點;(2)通過例題1和練習題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等重要考點;(3)通過例題2掌握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4)通過例題3和練習題加深對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原理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解題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學習化學的方法、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保持好奇,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形成主動學習的
意識。
五、復習重點和難點
1.復習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以及實驗室制法。
2.復習難點: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六、教學方法
本單元復習主要以問題導學法為主線,結合使用分析比較法、歸納法、練習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法來教學。
七、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認知上的特點,本單元的復習中,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歸納總結法來完成復習內容。
八、復習流程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指導、訂正→師生共同歸納→習題
鞏固。
九、課前準備:教師自制微課視頻
本單元的復習采用“翻轉課堂”進行。在上復習課前,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制作出了一個課前引導學生復習第二單元知識的微課視頻,然后通過微信、QQ平臺把這個視頻傳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視頻信息以及所學知識,自己能初步構建出第二單元的知識網絡圖,為復習課做好準備。
十、課時安排
1個課時。
十一、復習過程
(一)引入復習課
課前讓同學們根據教師提供的視頻和教材內容,自己構建第二單元的知識網絡圖,大家都很用心地整理第二單元的知識點,做得都不錯,鼓勵一下自己吧(鼓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幾張同學們做得相對較好的知識網絡圖(播放圖片)。我們這節課就把第二單元的知識進行鞏固復習。
[設計意圖]通過這種方式引入復習課,能夠激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復習本單元的重要知識。
(二)板書復習課題
(三)展示復習目標和復習重難點
[設計意圖]通過向學生展示復習目標和復習重難點,讓學生對本節課復習的內容和復習的重難點心里有數。
(四)推進教學
【目標1】構建第二單元知識網絡圖,全面歸納本單元的基礎知識點。
【教學活動1】給學生2分鐘時間,小組交流討論自己構建的第二單元知識網絡圖,查漏補缺。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交流討論,促進知識建構,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能力。
【教學活動2】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構建教師自己的知識網絡圖,并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選擇適合自己的知識網絡圖。
[設計意圖]這兩個教學活動,不僅使學生對知識點進行了回憶和提高,同時通過學生互動、師生互動提高了課堂氣氛。
【目標2】復習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等重要考點。
【教學活動1】引導學生做例題1,然后分析本題的考點。
例題1.(2016云南18題)下列對實驗現象的描述錯誤的是
( )
A.碳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B.鎂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體
C.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D.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小結]本題的考點是______。應熟記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及相應的文字表達式。
[設計意圖]通過例題1復習氧氣的化學性質等重要考點,讓學生明白一些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及相應的文字表達式是需要熟記于心的,這樣做起題來才能得心應手,考慮問題才會周全。
【教學活動2】學生以搶答的形式完成下列練習題。
練習1.下列有關氧氣的描述,正確的是( )
A.氧氣可以燃燒
B.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藍白色火焰
C.氧氣絕對不溶于水
D.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
練習2.(2014云南15題)下列實驗現象描述不正確的是
( )
A.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白煙
B.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蒼白色火焰
C.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D.鎂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體
[設計意圖]通過搶答的形式讓學生完成練習題。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通過練習的形式讓學生掌握了氧氣的化學性質這一知識點。
【目標3】掌握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
【教學活動1】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小組討論完成導學案中表格的內容。其內容包括:實驗室制取氧氣可用的實驗藥品、化學反應原理,怎樣選擇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驗滿和檢驗氧氣的方法。
教師提問后作出評價,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
[小結]1.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是:(1)首先研究生成該氣體的化學反應原理;(2)然后根據____和____選擇并組裝發生裝置,而且一定要檢查____;(3)根據____確定氣體的收集方法;(4)最后對收集的氣體進行____和____。
2.關注氧氣制取實驗操作的注意事項。
[設計意圖]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復習了氧氣的實驗室制法這一知識點,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總結能力。
【教學活動2】鞏固練習:學生小組討論完成例題2的問題,特別是第(4)小問,明確本題所考查的知識點,然后教師指正、修訂、作出評價。
例題2.(2016云南26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請結合圖示回答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_____。
(2)氣體的性質是選擇氣體收集方法的主要依據。下列性質與收集方法的選擇無關的是____(填序號)。
A.顏色 B.密度
C.溶解性 D.與氧氣是否反應
(3)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選用的發生裝置是______(填序號,下同),收集裝置是____。
(4)氮氣在很多領域用途廣泛。實驗室用加熱NaNO2和NH4Cl的濃溶液制取氮氣。
實驗室制取氮氣應選擇的發生裝置是_____(填序號)。
[提問]本題的考點是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通過第(4)小問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通過小組討論這種“兵教兵”的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的評價,更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目標4】加深對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原理的理解。
【教學活動1】教師引導學生做完例3,回憶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實驗內容,理解實驗原理。
例3.按上圖組裝儀器,關閉止水夾,通電使紅磷燃燒。回答下列問題:
(1)紅磷燃燒時的現象是______;紅磷燃燒一段時間后,自動熄滅了,你認為原因是_____。
(2)冷卻后,松開止水夾,你觀察到的現象為______。
[小結]本題的考點是________。該實驗的原理是:在_____容器中利用物質與_______反應,消耗______,使容器內外產生
_____,進而定量測出反應前后______的體積,即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題,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對實驗設計中的現象以及結論的歸納是許多學生的薄弱環節,這個題的復習不僅抓住了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還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實驗設計與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教學活動2】學生小組討論完成練習1。
練習1.實驗室里,在一個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動活塞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粒白磷(適量,白磷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為40℃),將玻璃容器固定好,放在盛有80℃熱水的燒杯上,如圖。試回答:
(1)實驗過程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有:_____。
①玻璃管內______;②活塞先右移,后左移,活塞最后停在刻度約_____處。
(2)在反應中紅磷應過量,原因是______。
(3)反應后,玻璃瓶中的氣壓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玻璃容器中剩余的氣體主要是____。請猜測這種氣體可能有哪些性質?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
(4)由該實驗得出的結論是: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加深和強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
【課堂小結】小組討論課堂小結——引領學生回顧本節課復習的重點知識。
[設計意圖]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總結,強化重點,查找同組同學的薄弱點。
【作業】導學案后面的課后練習檢測題。
【板書設計】
我們周圍的空氣(復習課)
1.氧氣的性質
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2.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反應原理、操作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驗滿方法、檢驗方法
3.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十二、教學反思
本節復習課不管是從教學內容還是習題的選擇上,我都考慮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體現開放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優化課堂教學,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通過課后練習檢測題讓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強化,查缺補漏。
參考文獻
[1]劉家訪.先學后教運行機制的重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40-44.
[2]龍寶新,孫峰.翻轉課堂與高效課堂間的異同與整合[J].電化教育研究,2014(12):93~98,120.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