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應菊
(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初級中學)
教學研究,是每個教師的必修之課。變“聽課評課”為“觀課議課”,不僅是稱呼上的一個改變,更是教學研究中的一個華麗轉身,是一種教研文化的重建。
所謂聽課,就是上課之際,坐在教室的后面,或是中間或是兩旁的空地,聽教師講課,著眼于教師教得如何,以教評學。所謂評課,就是教師上完課后,聽課老師的評頭論足,得出結論評判等級,評課評人,評價教學行為。殊不知,許多教師不怕上課,就懼評課,一提及要評課,就好像把自己放在臺上,任由大家評說,膽戰心驚,惶恐不安。評完課,變得灰頭土臉,難以見人。如此“評課”,誰會心安?誰又能進步多少?讓人驚喜的是,改革的春風吹大地,全國的教師真歡喜。現在,稱呼變了,不再叫“聽課評課”,而叫“觀課議課”。
宋代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有言: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何為觀課?就是觀學生學,著眼學生學得如何,以學評教。所謂議課,“議”,即討論、商榷,體現的是平等交流,同伴互助實驗探索,課例研究,詢問了解行為背后的觀念。理念變了,著眼點變了,學生老師的課堂行為就會隨之而變,課堂行為有改變,課堂效果也會有改觀。那么,作為一個觀課議課者,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去“觀”?怎樣去“議”呢?筆者有幸聆聽專家的教誨,下面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對此略談一二。
一、改變“觀課”位置
聽課,坐在教室后面,關注教師。觀課,就需要我們坐到學生身邊,觀察學生,觀他們的學習方法,觀他們的學習動態,觀他們的學習效果……當然不要影響教師的授課,隨意在課堂上走動,也不要阻塞學生通往展臺的路,更不要成為課堂上的主角,搶了上課老師的鏡頭。
二、把握好觀課的原則
1.視角在學生
(1)學生是否有效地獨學、認真地傾聽、自信地表達、大方地展示。
(2)關注學生的參與面、參與度。參與是硬道理,一節課只有幾個學生舉手發言,甚至都是集中在幾個學生舉手,參與面顯然不夠。課堂學生討論熱烈、傾聽專注,可見學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3)關注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思考是否深入、話語是否有價值。課堂若仔細聽聽學生的發言,很多時候似是而非,甚至少數學生是語無倫次,觀者就需關注教師的“疏浚”功夫深淺了。
(4)關注學生獲得效度、高度,目標的達成情況。簡而言之,觀課者著眼于十二個字:“誰參與,誰思維,誰收獲,誰主體。”
2.基點在學科
語文教學有其特殊性,語文課堂必須立足于語文,通過語言文字的讀、品、悟,教出語文味,學出語文質。語文課堂效率的生長點在語言、文字上。著力于語言、文字的吟誦、品味,參悟文學的意趣,浸潤文化的熏陶,獲取情智的升華,這樣的課堂才有實效。沒了書聲,沒了咀嚼,沒了頓悟,沒了語文課的況味,何談語文實效?語言文字含義豐富而深廣,需要咀嚼,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硬道理。書聲瑯瑯的課堂才是語文課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議論紛紛的課堂,才有可能達成這樣的愿景。課堂氛圍自由、融洽、和諧、情意融融,洋溢著生命激情,充盈著幸福體驗,有利于學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種自由、和諧的氛圍中不斷得以陶冶和美化。學生課堂幸福感的標志,課堂有三聲——掌聲:答案見解深刻與精辟,學生有感悟;笑聲:課堂生動與精彩,學生有興趣;辯聲:啟發與探究,學生有參與。
3.反思于教師
課堂是否形成民主、公平、安全、開放、和諧的學習場地,吸引學生。教師就是面帶微笑的知識。魏巍《我的老師》以兒童的眼光和心理回憶了他的小學老師蔡蕓芝的溫柔、美麗、慈愛、偉大。文中這樣寫:“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可見,為學生構建一個和諧、安全的學習場所何等重要!可是,“你們在怎么想”“你的說法不對”“你考慮問題不全面”“看似聰明的你一點兒也不聰明”“回答錯了的同學抄數遍”等聲音,往往在我們的課堂回響,這樣的學習環境是和諧的嗎?是安全的嗎?在這樣充滿否定呵斥的課堂,學生有的是膽戰心驚,何來靈動的思維、學習的高效?羅杰斯曾這樣告誡我們: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支點,好的關系,就是好的教育。
當然,文本解讀是否準確、深刻、個性,目標設計是否合情、合理,問題設計是否能成為學生學習時矛盾的制造者、是非的傳播者、激情的點燃者。是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立足文本,跳出文本,把學生帶入更廣闊的語文天地,更是觀課者更深層次的
把握。
觀課認真,做到了有廣度、有深度,議課就會有的放矢,我們要做同事的“小鳥”。“天不過井口那么大”是青蛙的固有經驗,青蛙如何實現經驗的改造?需要“小鳥”的提醒。議課是討論,是建議,是共進,議課者可以如此說:“對于這一點,我有這樣的建議”“我想和你討論一下”“我想知道你的想法”“你覺得這樣是否合適”“我們能不能這樣試一試”……商榷的語氣,委婉的建議,誠心的幫助,便會達成共進的目的。
稱呼的改變,是理念的轉變,是視覺的重新定位,是教學教研向前邁進的一大步,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重大舉措,作為一線的教師,只有知道了如何觀課,怎樣議課,才能促進自己不斷地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不斷成長。以上只是我的一點膚淺認識,意在告訴同仁:觀課議課不容忽視!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