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媚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荔城街大鵬中學)
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課堂里語文的最終目的是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因此,一邊教一邊可以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這句話強調了語文教學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獨立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因而,我們在教學中應不斷探索培養學生能力的方法和途徑。
教學實踐表明:正確地啟發學生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平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既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又能更好地拓寬學生思路,啟發學生智能,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以下幾種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方法:
一、類比啟示
所謂類比啟示,即在講授一篇新課文的時候,把學生以往所學過的結構相似或用了同類知識點的課文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歸類,而形成一張知識網絡進行類比。這樣既能鞏固舊知識,又能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如:《范進中舉》一文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先啟發學生分析這篇課文的對比角度以及如何對比,然后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范進中舉前和中舉后的情況的有關詞句。在了解這篇課文所運用的對比手法后,為了加深學生對對比手法的理解,讓學生回顧在初中階段所學過的所有運用了對比手法的課文,并要求學生簡要分析每一篇課文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的。最后布置學生課后在筆記本上列表歸類整理,使這個知識點得到系統歸類。運用這種類比啟示,能起到以新帶舊的作用,既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又使舊知識得到復習鞏固,更能把知識進行系統歸類,尤其是對初三學生的復習更有幫助。
二、舉一反三思維啟示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書是教不完的,課文無非是例子,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因此,舉一反三思維啟示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在考試中閱讀題失分現象嚴重,這是值得注意的。這也與教師課堂上講得太多,不注意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忽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分不開的。要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就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注意以課文教材為“典型示例”,教給學生閱讀的要領和方法,以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例如《理想的階梯》是一篇議論文,主要學習選用具體事例作論據的方法。課文中有三個分論點,而且對每一個分論點的論證過程都很相似。在教學中,教師可對這三個分論點進行如下處理:詳細分析分論點一,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分論點二,接著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分論點三,最后找一篇類似的課文讓學生運用本節所學的知識找文段中的論點,事例論據等。這樣就逐步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而且更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方法,使教材真正成為“典型示例”,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創新能力。
三、創設情境啟示思維
即運用創設教學情境,將各種知識進行橫向聯系,互相滲透,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逐漸進入學習新知、理解課文、探索疑難、創造新奇的境界,以達到傳授知開拓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例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死海”特征的說明文。但僅憑以往知識是很難認識死海特征的,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教師可以先出示地圖,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找出死海的位置,然后再讓學生做一演示實驗:用一燒杯盛滿清水,把一雞蛋投入燒杯中,可見到雞蛋下沉,然后逐漸往燒杯中加鹽、攪拌就會見到雞蛋逐漸上浮,然后請學生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釋這個現象。結合以上所復習的地理知識及物理演示實驗,請學生口頭表達并介紹死海的特征,再逐漸把學生的情緒引入新課的學習上來。這種情境的創設,具體直觀,形象生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更能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啟發學生的思路,從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檢驗啟發思維
檢驗啟發思維,即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所學過的知識,按由淺入深的方式進行有條理、有系統的知識體系,然后引導學生把此體系中的知識在具體課文中應用體驗,把知識轉變為能力。初中語文教材本身的編排就很有系統性,按教學重點分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學期),著重使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課后按反映內容分類編排;第二階段,分三個學期分別著重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實際能力。可見,前兩個階段就以知識體系形成,最后一階段是具體運用、體驗前兩階段的知識。例如:《人類的語言》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是初二第一學期訓練的重點,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初二所學的說明文知識來閱讀分析這篇課文。教師先指導學生回顧體系中所學過的說明知識,使學生懂得如何閱讀說明文,要明白說明的對象及說明對象的特點或說明的事理,要理解文章采取的說明順序,說明的方法和說明的語言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在新課中體驗:本文是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此對象有何本質特點?抓住語言的本質特點,作者從幾面如何展開說明?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有何特點?這樣一經教師逐步引導,學生進行了積極思考,把以往所學的說明文知識都運用到這篇課文的閱讀中,很快就掌握了這篇課文。
總之,課堂教學藝術是一種創造性、開拓性的思維活動過程,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探索領域。其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文能力,開拓創新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全新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領域,除了我以上所談到的四種做法外,還有很多,這還有待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能用這些做法,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思路,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閱讀水平,收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德敏.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創新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2013(4).
[2]徐海平.初中語文情感教育與創新思維的培養[J].成功(教育),2011(11).
編輯 孫玲娟